长大后,我真的成了你

中国青年报  |  2024-09-16

制图:汪晨



编者按:

    有人说,教师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从这面镜子中寻找着自己未来最好的样子。老师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鼓励,可能会成为孩子成长的动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追随一个榜样的最好方式,莫过于成为他。那些曾在讲台下仰望星空的孩子们,如今续传薪火,化身为照亮另一群孩子的引路人。

    今年恰逢第四十个教师节,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指示,在全社会尤其是青年中营造学习和弘扬教育家精神的良好氛围,从今年4月底开始,本报与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共同推出“我与我的老师”征集活动。今天,我们从来自全国31个省份的近6000篇作品中,继续推出部分征文以飨读者。

——————————

    那年中考,我走错了考场

    丁林霞

    31年前的中考就像过眼云烟一般缥缈,可是回忆它,却让我感到像被抽干了全身力气般乏力。

    悠闲地数着学校那125级台阶,我按时来到考场,却发现我的座位上已经有位男同学坐定了。我心头一震,疾步上前:“同学,这是我的座位呀!”

    那个男同学似乎被我问蒙了,愣了一下,说:“不可能!”

    “看看你的号码!”在他的提醒下,我低头仔细查看自己的号码,一遍,两遍,三遍……没错!他是对的!我的准考证号码和座位上的不一样,有个数字错了。我一下子蒙了,酸软的手臂似乎再也握不住那张本是轻如鸿毛的纸片……

    世界真静!而我,握着那张比泰山还要沉重的准考证,呆立在操场中央。

    不知过了多久,一个熟悉的身影闪过我的眼帘,是一向严肃的张老师——他曾经担任过我初一的班主任。我看见他,如同看见一根救命稻草般,按住忐忑,鼓起勇气,向他走去。而张老师,在看见我的同时,掩不住一脸的震惊,向我奔来……

    “张老师,我,我走错考场了!”我怯怯地说。

    “什么?”张老师掩不住一脸的惊讶,一把拽过我手里的准考证,奋力向学校的宣传栏奔去。

    一行又一行,张老师快速扫描着那密密麻麻的数字。

    只听到张老师用他那一贯冷静的声音对我说:“你不在这个考点,快!我们去实验小学考点看看!”说完,他就转身冲进雨帘,三阶并作一阶地一路向下飞奔而去。

    时间在飞逝,我一边抹泪,一边紧跟其后,向着实验小学一路跌撞而去。

    实验小学的宣传栏边,聚集着许多送考的家长,他们望向我的目光有无尽的怜悯:“这,谁家的孩子呀,怎么才来!”“迟到了那么久,不知道让不让她考了!”

    张老师一秒都没有停,一边喘气,一边快速搜寻宣传栏上的准考证号,“找到了,在49考场,老师不能带你上去了,你一路跑上去,别停,别怕,好好考,来得及!”我望着老师,用力点点头,抡起手,把泪甩干,直冲楼梯,一路狂跑,到了第49考场,直接就奔到那唯一一张空着的桌子。

    刚坐定,铃声响起了!

    那是禁止考生进考点的铃声。

    谁也不知道,那个女孩为什么迟到。没有人问,没有人打量,考生们都在奋笔疾书,考场里静得只听得到我急促的喘息声。

    我开始答题,但握笔的手却颤抖个不停。

    “别怕,好好考,来得及!”张老师镇静的话语回荡在我的耳畔。我抿紧唇,集中精力,读题、思索、答题几乎同步进行。当监考说还剩下两分钟的时候,我的作文还有一个自然段没有完成,我咬咬牙,继续写着,当结束考试的铃声响起时,我写下了最后一个句号。

    恍惚间,我看见宣传栏边张老师欣然转身渐渐远去的背影,看到爸爸妈妈向我蹒跚而来的焦急身影。我起身,踉跄迎去,还未出声,却已泪流满面……

    那个改变我一生命运的考试,因为有了张老师而没有让我离场。那年中考语文试卷总分120分,我的成绩是105分。

    多年以后,当我站在三尺讲台时,最想说的话,就是:谢谢您——张浙江老师!

    我在,您便不曾离开

    蔡福妹

    我的父亲是我的小学老师。儿时记忆里,父亲不苟言笑,睿智而严厉。那时,我对父亲除了敬畏,更多的是崇拜。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孩子特别野,上树掏鸟窝,下水摸鱼虾,草丛捉蟋蟀……不管在哪里,他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而且乐此不疲。孩子们的玩心易放难收,上学迟到的事在班里时常发生。

    一天中午,我和几名同学偷偷跑到学校后面的一条小溪里捡田螺。一时间玩得兴起,竟把上学的事抛之脑后,等我们醒过神来,匆匆赶回学校时,发现已上课多时了。当我们忐忑地站在教室门口时,迎接我们的是父亲严肃的脸和犀利的目光。不出所料,我们挨了父亲一顿训。

    过后,父亲给我们讲起他早年的经历——3岁丧母,15岁丧父后被迫辍学。后来,父亲在老师和亲戚的资助下重新走进校园。更加努力的父亲,如愿地考上师范学校,成为一名教师。

    讲到动情处,父亲眼眶泛红。他说:“那时,我常告诫自己,唯有努力,才能报答国家的栽培和社会的关心。古人尚且懂得‘吾日三省吾身’的道理,我们怎能放纵自己,浪费光阴而荒废了学习?”

    父亲的话字字千钧,像鞭子抽在我身上,也烙进我们每一个同学的心底。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同学们逐渐收敛起肆意放纵的行为,言行举止里多了一份成熟和稳重,随意迟到的现象也慢慢消失了。

    父亲爱生如子,对家庭困难的学生总是尽己所能给予关怀和帮助。

    有一次,父亲的一名学生哭着跑来告诉他:因为家庭困难,缺少劳力,父母让他辍学回家。父亲听完后,立即去做他家长的思想工作。父亲劝说了一下午,他的家长才勉强答应。没想到,第二天家长又反悔了。

    看着那名学生没来上课,放学后,父亲又火急火燎地赶了过去。记得那时天正下着大雨,我们只有一把伞,父亲让我在学校等他,便打着伞消失在雨幕中,留下我一人在办公室里。当时学校已经空无一人,我又冷又饿又害怕,心里满是不解和委屈,一直等到天黑父亲才回来。就这样,在父亲再三坚持下,那名学生的学业才得以持续。后来,那名学生顺利地考上师范学校,在去报到的前夕,他特地过来感谢父亲。直到那天,我们才知道父亲一直在默默地资助这名学生和一些贫困生。

    父亲不仅教育我们要认真学习,还教育我们要热爱劳动,自觉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学校后面有一块空地,父亲带着我们下地劳动,在父亲的指导下,我们认真地除草,施肥,再小心翼翼地把种子放进土里。然后,满怀欣喜和期待看着一天天长大的庄稼。

    最激动最难忘的是到了收获的季节,同学们围在一起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或是糯糯甜甜的玉米,或是香香软软的烤地瓜,或是那香脆可口的花生……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对土地的情感在心里扎了根。

    岁月葳蕤,时光流转。当年父亲的学生,也已霜染鬓角。多年来,我一直以父亲为榜样,努力成为一名受学生敬重、家长和领导认可的好老师。如今,父亲已离开我们6年有余了,但他对我的教诲与爱,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坚守,一直都在,不曾离开!

    打我手心的穆老师走了

    张艳华

    光阴似箭,弹指一挥间,我走上三尺讲台已经20多年了。可是我却时常回想起自己上小学时的情景,想起我敬爱的穆兰老师。虽然她现在已经离开了我们,可是她的音容笑貌,她对我的细心呵护,对我人生的指引却好像就在昨天一样。正是因为对她的崇拜和敬意,我踏上了教师的岗位,而且在工作中,以她为榜样。

    我上四年级时,穆老师接手了我们班。之前就听说她特别厉害:教学成绩很好,对学生要求严格,有时还会打手心。我有些害怕,可是当我见到她时,一下子放心了。她30来岁,留着齐耳的短发,个子不高,胖乎乎的脸,眼睛不大,经常笑眯眯的。平时经常跟我们一起做游戏,上课时还经常给我们讲故事。

    上二三年级时,我写作业养成拖拉的坏习惯,要么不做,要么写一点。以前的老师经常因此批评我,说说也就过去了。看到穆老师后,我本以为这样下去也没什么问题。但是事实证明,我的想法是错误的。

    头几天我还坚持着认真完成作业。后来老毛病又犯了,晚上作业没有写完,第二天在父母的催促下来到了学校。该检查我的作业了。我把本子拿出来,老师看了一下,问我后面的作业为啥没做,我说不会。老师看了看我,又看了看我昨天做的练习,声音一下子高了:“你是真的不会,还是别的原因?”随后,老师狠狠打了一下我的手心!

    我坚持着说就是不会,但是声音越来越低。因为昨天做的类似的练习我都做对了。老师问:“为什么没有做完作业?”这次我不敢瞎说了,把自己放学贪玩、晚上还没做完就困了的真相告诉了老师。

    老师这才缓和了语气。把毛巾用凉水打湿了,给我敷了一下手心。问我还疼吗?然后对我说:“知识学不会不要紧,老师可以多给你说几遍。但是一定要做一个诚实的人。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质。这会影响你的一生。”

    老师短短的几句话,影响了我的一生。直到现在,我做什么事情都实事求是,从不推脱自己的错误。对待其他同学,老师也是同样,平时像妈妈一样细心呵护,但犯了原则性错误而且不承认的,一定会狠狠惩罚。小时候我还经常为此恨老师,可是现在我觉得能遇到这样负责的老师,真是我一辈子的幸运。

    跟随穆老师学习了一年,我的学习成绩有很大的进步。爸妈高兴极了,以为可以就这样跟随穆老师一直学下去。可是有一天,穆老师突然在课堂上晕倒了,被送去了医院。

    我们几个同学去看望了她,才知道老师是胃癌晚期。几个月前,医生就告诉她不能上班了,可是为了不耽误我们,她一直咬牙坚持着,直到晕倒。

    又过了一个多月,就听到了穆老师离去的噩耗,全班同学都哭了。因为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一位好老师,更是一位好妈妈。她对我们虽然严格,但是对我们每个人的呵护和关心也是无微不至的。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对我的穆老师最好的写照。现在又到了鲜花盛开的季节,我默默祈祷,愿鲜花为您开放,我们永远爱您!

    父亲背的不是新书,是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

    钟莉莉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支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洒下的是泪滴……”

    当我教学生唱这首歌时,蓦然沉浸在20多年前的往事中,情不自禁地怀念起了我的母校,想起了我的老师和我的父亲。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句话对我来说,最贴切不过,因为我的老师就是我的父亲。从记事以来,我就是在那个小小的校园里,确切地说,是在一个农家小院里度过整个童年的。

    那是一所民办学校,名叫坪寨小学,直到撤校后都没有属于它的公章。教室就是几间民房,父亲和母亲都是这里的代课教师,父亲教数学,母亲教语文。父亲转正前,一个月只有十几元的工资。那时候国家还没有免收学杂费,一个孩子一学期交费四五十元。很多家庭因孩子多,没钱交学费就先欠着,有的家长还不让孩子读书,父亲就给他们免去大部分费用。

    为了让更多孩子能上学,父亲酿酒、养猪,把赚的钱用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周末邀请村民开山凿石、硬化操场、维修课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把瓦房变成平房,把泥地变成水泥地,就这样,父亲一点一滴地改变着学校的面貌。

    学校9点才开始上课,我觉得很晚,建议父亲早点上课。他说,太早的话很多同学到不了学校,因为他们要走十几里山路来上学。即使是9点上课,山高路远、跋山涉水,很多孩子还是经常迟到。父亲看着迟到的孩子们,没有批评,更多的则是安慰。

    当当、当当,这是上课铃声。所谓的铃,其实就是用绳子吊在窗前的一块钢板或者是废旧的火圈。也许是我从小听惯了那种清脆而沙哑、庄严而神圣的声音,才总觉得那时的铃声比现在的任何铃声都好听、都有味道。

    中午是我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刻,可以和同学们一起踢毽子、丢沙包、跳绳……而父亲则忙着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天气好的时候,他就给男孩子们理发。

    学校的教室很窄,只坐得下20个孩子,下雨天还会漏水,堂屋可以多坐几个,作为复式班。复式班很有趣,两个年级的孩子在一起学习,父亲先给一个年级的同学讲课,布置好作业后,再给另一个年级的孩子讲课。考试的时候,父亲会“警告”高年级的孩子不要教低年级的孩子做题。

    我在那里上完小学,离开家去镇上读中学。中考前填报志愿,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师范,决心成为父亲那样的老师。我考取了师范,实现了当老师的愿望,毕业后被分配到一所村小任教。

    数年以后,民办学校要被撤掉。父亲怀着留恋和欣喜,带着全校师生离开他多年耕耘的坪寨小学,到办学条件和办学环境更好的新学校,那里有真正的操场、篮球场、乒乓球桌、舞台、宽敞明亮的教室,也有教师宿舍。看着开心的孩子和高兴的老师,父亲欣慰地笑了。

    现在回到我的母校,那块小小的黑板和破旧的桌椅依然还在,我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看见孩子们衣衫褴褛地在教室里读书、欢天喜地地在校园里追逐打闹的场景,辛酸、欣慰令我五味杂陈。想起了那时开学前父亲带着哥哥和我一起去甘棠小学背新书,一路上不管有多累,心里是高兴的。我们高兴的是因为马上可以见到阔别已久的同学;父亲高兴的是,他的肩上背的不仅是新书,更是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是坪寨小学的希望、是山区孩子们的未来……

    坪寨小学不存在了,它似乎就像没有存在过一样。不,它还在,它在坪寨孩子们的记忆里、在父亲每晚的梦里;见证了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承载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希望和梦想。

    如今,父亲已经退休了,他教了三代人,也该歇歇了。我会沿着父亲的脚步,坚定不移地继续走好他一直坚持的教育之路。

    于漪老师的背影

    鲍雯

    现当代文学家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用朴实的文字道出伟大的父爱。

    而在我的心中,一位师者的背影更能震撼我的灵魂……

    1991年,我考入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成为一名中等师范学生。因为家住浦东,所以有过一段住宿生活。也是在那段时光里,我经常见到一位长者的背影。

    我们住宿生每天6点就要起床,洗漱整理房间后,要去操场进行锻炼,再去食堂吃早饭,比走读的学生接触老师的机会更多一些。

    每天吃好早饭也就7点过几分,为了不负这大好晨光,我们就会背着书包在校园里悠闲地散步。我总会发现绿树丛中有一个黑色的背影,弓着背,弯着腰,将花草丛中的垃圾捡入垃圾袋中。

    有一次那个身影离我们很近,我仔细一看,有些傻眼:这不是我们的校长吗?堂堂一校之长在校园里捡垃圾,当时的我真是非常困惑。后来,我才恍然大悟,我们学校是没有清洁工的,一切保洁的工作全由学生和老师承担。

    全校4个年级,每个年级8个班左右,也就是说,每个班级每月基本会轮到一次劳动日。轮到劳动的日子,我们一天不用上课,从清晨到放学,每名同学都会在自己的岗位上劳动,这一天,我们就是学校的清洁工。而老师们就更加规范自己的言行,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虽是校长,于漪老师却经常参与我们的劳动。年过半百的于漪老师,劳动起来一点不输给我们这些学生。

    于漪老师是不住校的,她每天总是很早到校,手里准备好了垃圾袋,一边巡视校园,一边捡垃圾。很快,在校长的表率作用下,大家不忍心再乱扔垃圾了,在校园里见到垃圾都会主动捡起。

    记得师范二年级的时候,一次早自习,教室里没有老师,乱得很,大家都肆无忌惮地干着自己的事情。突然,从教室外面走进来一个人,步子比较缓慢,当看清这个人的面孔时,教室里立刻鸦雀无声。

    这不是校长吗!我们这才意识到班级的喧哗声太大了。这下可惨了,被抓个正着。再看看教室里,满地狼藉,桌面凌乱,哪像个女生的教室。

    我们等待着一场劈头盖脸的训斥。可于漪老师一个字都没说,她走到教室门后,拿起扫帚和簸箕,弯下腰,默不作声地把讲台前的地面清扫干净,再把扫帚放回原处。她就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似的,离开了教室,留给我们一个高大的背影。没有只言片语的指责,然而“此时无声胜有声”。

    我们42名同学感到羞愧无比,于漪老师的这种方式比训斥更要厉害,它像一把匕首直击我们的灵魂。作为一名未来的教师,连起码的自律都做不到,面对教室的脏乱,也竟能熟视无睹!将来还怎么去教育学生,管理班级?

    于漪老师离开教室的那个背影一直深深地留在我的心中。事后,于漪老师也没有到班主任那里去告状,但是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已经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时隔多年,为人师为人母的我,常常会给我的学生讲述这个“背影”的故事。感谢老校长于漪老师对我们的培养,感谢那个永远在我心中的背影……

    像她一样,做一个平凡的先生

    滕卫

    我没有惊天动地的感人故事,只有实实在在的生活。

    我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至今,我的父母还在乡下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耕耘着。而你根本想象不到,一个3岁才会说话、4岁才会走路的笨小孩是如何走上这三尺讲台的。这是一段段与时间有关的故事,也是我的教育故事。

    今年的我刚好进入而立之年,这一年也是我正式参加工作的第五个年头。

    回溯这5年来的教育生活,我有过因为心中美好的教育梦遭受挫折后的痛苦与彷徨,有过因为个人能力有限却找不到提升路径的失望与迷茫,也有过何为教育以及何为教育者的内心叩问。

    我不知道如何定义“大先生”,但我知道,一个平凡的乡村教师也能够点亮一个孩子的人生梦。万幸的是,在我曾经的求学路上,我遇到了恩师——尽管她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乡村教师。

    或许是早年大脑发育迟缓的缘故,6年的小学我读了8年才算勉强毕业。那时的我,几乎是被所有老师决定放弃的“残次品”,但是经过这位教育者之手后,我却逐渐好转起来……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在那间破旧的泥瓦房教室里,她将我的一篇作文作为范文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并连连称赞的情景。她点燃了我对文字与文学的喜爱,她为我打开了阅读的大门。

    我也永远不会忘记在我小学毕业的那个黄昏,她将一本厚厚的笔记本作为毕业礼物赠予我。笔记本的扉页上写着她娟秀的字:我不在意你的过去,我只关注你的未来;我相信,只要努力,你一定会拥有一片属于你自己的天空。

    我是一个愚笨的人。我两次参加高考才考上了一所三本院校;两次研究生考试都以面试失败而告终;大学毕业后进过工厂,甚至在一座遥远的城市里的工地上辗转过一段时间。但是,我总是会想起她送给我的那句话:只要努力,你一定会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时光一晃就是16年。我很庆幸,在16年之后,我成了她。因为她,我走上了三尺讲台。我知道,我要像她一样,去做一个平凡的先生,用自己的赤诚与大爱去影响更多的孩子。

    我还知道,一个先生一定要塑造许许多多的“我”。从恩师手中接过教书育人的接力棒,需要责任、爱、热情、勇气。在很多时刻,我总会问自己:以我现有之力,能否承受这接力棒之重?

    我必须选择肩负传承师道的重担,因为担子的一头系着祖国的未来,另一头系着师者的良知。这注定是一条平凡且漫长的修行之道。

    当我踏上讲台的那一刻,我便对自己说:我将用我的赤诚与良知,从恩师那里接过这教书育人的火炬,在未来的某一天骄傲而自豪地说:我终于成为她。

    如我的恩师一般平凡的教育者还有很多,他们用关爱、尊重、激励唤醒着如我一样的孩子。他们做着平凡的事,竭尽全力成就更多的孩子。他们都是我心中最美的“先生”。

    多年后,才真正体会那一段段红色批注的魅力

    邓芝

    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是会经常想起那个每次都批评我写作文虎头蛇尾的老师——何彦。尽管他已经去世近20年了,但他的容貌却一直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从未模糊过。

    记忆中的何老师,有着一头自然卷,常穿的是一套深蓝色的西装,里面搭配上一件熨帖的白衬衣,总是笑意盈盈。他很少对我们发脾气,似乎我们都是极乖的孩子。

    那时候的我,或许是文笔还行,又或许是性格讨喜,总觉得他对我是有些偏爱的,但被偏爱的往往有恃无恐。因为他的鼻子有点大,所以给他取了个外号——“龙王”,后来被他知道了,他居然没生气,还笑着跟我说:“挺好的。”

    总是回想起,经常因为作文敷衍而被他喊去办公室,温和而坚定地“逼”我重写作文,不写完不让出办公室。等我写完,他就会帮我细致批改,再替我投稿去参加各种比赛,我现在抽屉里珍藏的各种征文获奖证书,全是他的馈赠;也总是会想起,他曾在我的日记里批注,说我的日记像少年维特之烦恼,而每次日记后面,也总会有他一段长长的红色批注。

    直至今日,当我也学着他的样子认真地拿起红笔为我的学生写下一段段感想,或指引,或鼓舞时,才能真正体会当年那一段段红色批注的魅力,那是一个老师对学生的关注和关爱,是一个园丁对幼苗的培育与提拔。

    只可惜,那时候的我,任性,敏感,尚不能明晰老师的心意。当看到那些醒目的红色批注时,总有一种心事被看穿的不自在。所以,他写一张,我撕一张,连同撕碎的还有我少女的心事和自尊。

    在他去世几年之后,我整理书籍时,偶然翻出了几张带有红色批注的日记,我一遍遍地阅读,一遍遍地把自己拉回当年,刹那间泪流满面。看着这几件仅存的珍宝,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失去了什么……

    进入大学后,因为调剂的学校不是我喜欢的,专业也不是我最喜欢的英语,所以我在很长一段时间觉得自己没脸和他联系,虽然那个电话号码,我早就熟记于心。直到某一天,我突然在班级QQ群里看到了他生病的消息。我颤抖着拨通了他的电话,听到那一声熟悉的“喂”时,我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他却爽朗地笑着安慰我说,当老师挺好的,虽然清贫,但是拥有着一笔无穷的精神财富。学数学也不一定比学英语差,现在学英语的人太多,你想要出类拔萃,压力要大得多。

    那一刻,我完全感觉不到是在和一个重病的人聊天,我觉得他生病的消息一定是假的。但,事实如此,他生病了,而且病得很重。最后一次见他,是在医院的病房。那时的他,躺在病房里,瘦骨嶙峋,已经脱相了,他连睁开眼睛的力气都没有,我们都不忍心喊醒他。他的老父亲,絮絮叨叨地跟我们说,虽然他现在没有精神,但每个学生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从生病到去世,我从没听他说过一句沮丧的话,尽管命运对他不公:青年时期,爱妻难产去世;正当壮年,自己又重病缠身。但他却从未有过抱怨,总是用温暖的笑容和鼓励的话语鼓舞着我们。

    如今,我也快步入不惑之年了,追随他的步伐站在讲台上已经有十余载了。这么多年,当我沮丧和迷惘的时候,总会想起温暖的他,他是我人生旅途中的一道光,指引着我一直保持着热爱与向上。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原春琳,邱晨辉,李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