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作技艺显身手 传统文化更年轻

北京青年报  |  2024-09-16作者:李佳 付丁

文/本报记者 李佳

摄影/本报记者 付丁

予寻中轴线主题文创兼具美观与实用

本着让传统文化“年轻化”的愿望,北京工美集团去年专门面向青年一代新消费人群创立的品牌“予寻YUXUN”,带着用国礼的审美打造的众多文创产品,今年首次登上服贸会大舞台。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这支由工美集团80后、90后新生代力量组成的核心运营团队,通过艺术共创计划合作的艺术家已达百余位,涵盖插画、雕塑、刺绣、染织等多个门类,让非遗进入日常生活,让文创更受年轻人喜爱。

予寻文创主打“情绪价值”

在位于服贸会首钢园区11号馆的北京工美集团展台,各类予寻系列文创产品主打给年轻人“提供情绪价值”。以展台上的古风扇子为例,有的画着芭蕉,题字“请勿蕉绿”;有的画着青松,题字“放松一点”……此外,还有一些“艺术家合作款”更是成为爆款,比如在艺术家苏大有作品“青花纹饰鱼”基础上二次创作的“摸鱼”手机架等系列艺术家IP文创产品,日销售量达上百件。

在予寻展区所有文创产品中,最受瞩目的当属“文房四宝”礼盒。这是予寻联名一得阁墨业推出的“见字系列”,礼盒中包含兼毫毛笔、龙泉青瓷墨碟和水滴、花香墨等,此外还配了裁成小块的洒金宣纸和字帖。北京工美集团运营管理部副部长杨羽佳介绍,这套产品除了能让喜爱书法的年轻人省去挑选文房四宝的烦恼,也可以让他们在练习书法时更有仪式感。“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款文创产品,让人们在享受书写乐趣的同时,还能感受到笔墨飘香的乐趣。”

此外,现场展出的予寻中轴线主题系列文创,也深受年轻人欢迎。该系列文创以北京中轴线为灵感,将古老的建筑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兼具美观与实用,让中轴线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走进日常。此外,展台上还有珐琅彩工艺的财神爷冰箱贴、苗银工艺的小茶杯、憨态可掬的青花瓷胖猫摆件等,各种充满地域与民族特色的非遗技艺在展台前被一一打开,展现出京作技艺和“予寻中国行”的丰硕成果。

联合青年艺术家推广非遗

予寻系列文创产品“出圈”,离不开创新,这一点首先在予寻的艺术共创计划中体现出来。据北京工美集团副总经理、总工艺师王晶晶介绍,作为工美旗下艺术非遗“中国礼物”商业平台,年轻的予寻团队不断与品牌、艺术家、供应链等携手并进,共同推动产业升级。自去年6月品牌暨艺术共创计划发布以来,予寻全网粉丝已突破300万。

今年,予寻在保持与平台内及京津冀青年艺术家、非遗传承人深度合作的基础上,启动了“予寻中国行”项目,并持续加强了与全国非遗技艺、传承人与老字号品牌的强势合作,依托北京工美产品设计研发和销售转化能力,以当代时尚国潮理念和营销方式,持续发挥在非遗新消费领域的资源聚合效应,共同打造了一系列兼具传统和现代、文化与时尚的国潮精品。

今年4月以来,予寻运营团队已经探访了海南、江西、广东、大凉山等10余个非遗传承大省,探访了包括壮锦、彝绣、夏布绣、彝族银饰、椰雕、陶瓷烧制技艺等十余个非遗传承技艺,希望通过工美的商业平台孵化优势,不断整合品牌、技艺、艺术家、供应链和销售渠道,让非遗技艺从新展现在生活使用场景中,让非遗进入日常生活。

年轻团队开启商业新探索

“共创计划”为工美集团带来了新的发展增量。“我们每期会围绕不同主题发布产品需求,吸引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参加,大大拓宽了产品研发和设计的思路。”王晶晶介绍,传统工美设计师的理念更偏向工美风格和调性,而“共创计划”出来的产品则完全打破了工艺美术的概念,通过孵化和运营衍生出很多新的产品。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目前通过共创孵化、供应链整合、营销资源共享等多种业务模式,工美集团已与数百位艺术家进行深入交流,并与近50位共创艺术家形成长效合作机制,合作面世系列产品30余款。运营模式的创新也重塑了团队角色——原本的策略规划部门直接变成实操团队,负责策划、设计、生产、销售、宣推等全链条操作,团队合作模式、品牌孵化模式等都有了新变化。

“品牌是为传统技艺增值赋能的有效途径,品牌化发展已成为当今市场的重要趋势。只有运用市场化的思维和品牌化运营的模式,才能让传统技艺真正活起来、火起来。”王晶晶表示,将非遗产品品牌化发展,注入现代审美与全新的生活方式,才能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的目光,真正让非遗技艺成为展示中国形象、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内容。

责任编辑:李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