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岸+演艺:因水而兴,大有可为

文汇报  |  2024-09-15作者:邢晓芳 王筱丽

本报记者 邢晓芳 王筱丽


最后一场《琵琶行》演出结束后,上海昆剧团的当家花旦沈昳丽在1862时尚艺术中心二楼回廊上,枕着“枫叶荻花”的栏杆拍下身后黄浦江的璀璨夜色。这一刻,白居易笔下那场“浔阳江畔”的动情邂逅,照进了无数当代戏迷的心里。


位于徐汇滨江的西岸梦中心每逢周末及假期常常人气爆表,市民可以随着游梦岛等流行乐队的节奏轻轻摇摆,也能在露营椅看场《爱乐之城》重温儿时露天电影的体验,还有旱冰场上的复古迪斯科派对,不断升级着滨水艺文生活方式。


“上海是一个依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上海历史上被称为大码头,码头源于水岸,如今我们打造演艺大都市、文化大码头,依然离不开水。”上海水资源丰沛,拥有苏州河、黄浦江两条母亲河,同济大学教授、上海戏剧学院客座教授王国伟将上海称作“水性的城市”。若对标巴黎有左岸、伦敦有南岸,上海的水岸演艺方兴未艾,蓄势待发。

      

      风生水起,聚集人气与演艺资源


“水起风生”是Gate M西岸梦中心开场季的名字,每逢周末及假期,数十场江边露天水岸剧场活动将陆续亮相。在水岸这样一处公共性和社会性极强的区域,音乐和电影这两种大众艺术成为娱乐休闲的首选。徐汇区文旅局局长伍彦心说,秉持“规划引领、文化先导、生态优先、科创主导”规划理念,锚定国际大都市卓越水岸建设目标,持续稳定推进建设、运营,打造城市更新的滨水空间典范。其中,文化作为持续性动力输出,引领着整个岸线开放的区域活力。“水岸+演艺”已成为当下体验式、场景式消费的最集中表现方式,西岸梦中心作为目前两岸最亲水且体量最大的文化商业空间之所在,除了低密度、多形态的建筑特色,涵盖优秀工业遗存转化利用和新建空间,尤其也有船坞、栈道、游船码头等特色资源,再加上对岸世博文化公园、前滩东体群落和太古里等错落有致而不密集逼仄的都市难得的开阔视野,成为在此休憩、消费的理由。“室外即水岸的演艺是最佳补充,也是与品质生活匹配的优质供给。”伍彦心说。


水岸何以风生水起,成为众多市民与演艺资源的聚集地?这与水岸的自然属性密不可分。“水是流动的,这种流动性和糅合性符合艺术的特征,适合打造人文和艺术场所。”王国伟告诉记者,水岸是城市的“缝隙空间”,缝隙即边界。“缝隙空间往往具有巨大的离散力,大量人群在这里经过,如果我们设计了一些吸引人停留的东西,人气就会集聚,从而构成空间生产力。”


在上海持续推进“一江一河”建设的历程中,水岸的魅力被越来越多演出行业的从业者所关注。地处浦东滨江的1862时尚艺术中心演出不断,沿着江边散散步、参观这家亲水的“博物馆式剧院”已成为观众看演出前的标配。新古典主义昆剧《琵琶行》导演郑大圣选择在此上演新版,看中的便是1862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浔阳江头与黄浦江畔、经典昆曲与当代城市的交相辉映,都成为该剧表演之外的看点。《琵琶行》不是1862的第一次尝试,在此之前,上海民族乐团原创音乐会《云之上——让听觉从东方出发》就在同一地点奏响。当舞台后方的黑色幕布缓缓升起,滨江夜景与悠扬深远的民乐完美适配。“水景舞台和滨江演艺已成为演艺新空间的重要组成形态,不断打开新的剧场空间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事。”1862时尚艺术中心董事总经理李艳表示。


      随波而来,松弛感与幸福感不断迭代更新


水岸在城市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今夏的巴黎奥运会开幕式便是绝佳的例子。这场发生在塞纳河畔的开幕式将巴黎的城市面貌全景式地展示给世界,塞纳河奥斯特利茨桥和耶纳桥之间长达6公里的水道和沿河区域成为了表演、舞蹈、烟火齐放的舞台。因为有水、因为在城市,开幕式成为了全民欢乐庆祝的体育节日。


“上海大规模的城市市区改造已经基本完成,目前我们最大的存量资产就是水岸。”王国伟从专业的城市空间角度出发,强调了水岸演艺和水岸经济的大有可为。“水与岸,一动一静,水有时间感,岸有空间感,水岸尽显上海的历史感和沧桑感。”随着近年来上海滨江地带开放的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水岸空间进入了市民日常生活。而演艺活动是人们娱乐、休闲和满足情感及精神需求的重要途径,与自然的滨水氛围叠加,甚至带自己的宠物一起欣赏一段江边的音乐,这种松弛的社交场景让人更加愉悦。


水岸演艺凭借天然环境的优势和悠闲的生活气息揽得极高人气。接下来演什么、怎么演,有无达到国际水准的高质量项目,成了观众最关心的事,也对文化产业的管理者和运营者提出了更高端、更细化的课题。


滨江演艺创新需要结合场地自身的定位和特色。李艳认为,从1862工业遗存的属性出发,剧目的主题表达要与1862摩登时尚、古典跨界的调性相契合,并适当运用科技手段营造恰如其分的场景氛围,才能给观众带来真正沉浸式的观演体验。“我们在积极拓展‘滨江水岸演艺’的全新运营模式,将滨江地带而非剧院本身作为舞台,以具有文商旅融合特质的演艺项目丰富了上海的多元包容。”比如,1862独家引进的超空间6D城市漫舞《Silent Disco》,实现街区、滨江水岸等多时空协同联动,在完成位于苏州河岸的首条路线——洛克·外滩源后,将走向更多户外空间。在这个充满“松弛感、原生感、存在感、社交感、氛围感”的户外演出中,魔都的隐藏副本会在舞步中被解锁,让观众体验到全新360度立体视角的上海。


      道阻且长,未来可期

      

“水岸+演艺”的模式有着相当广阔的前景,但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政策扶持与配套建设的改革创新必不可少。


“对于长年在都市中生活的人们来说,单体化的文化艺术机构已无法满足多功能的精神休闲需求,多场景及场域下的演艺模式无疑可以碰撞出更多不同的体验和可能性。”上海西岸大剧院副总经理宋扬认为,立足水岸的文化载体中,一定要有大型IP内容长时间驻场,或是高频次的文艺活动支撑,才能让人们有动力源源不断到访水岸。“我们行业的内容创新者和政策制定者,不妨都再大胆一些。”在宋扬看来,大规模的水上舞台一直是上海演艺行业中相对缺失的一环,例如布雷根茨艺术节上的展演形式一直未能在上海呈现,而滨水岸线能够举办大型音乐节(2000+人次)的场地,在现有的黄浦江两岸规划中并没有现成的理想区域。“相比于常规场地,在报批上这些场地的手续也更为繁复,并需要多部门的协调和监管。我们期待着政策上更多的支持,能让我们的演艺行业在滨水岸线,有更多大放光彩的可能。”


开放的水岸、活力的水岸,同时也是自然的水岸,在采访中,专家与业内人士不约而同地谈到,打造水岸演艺需要全面考虑环境对于水岸的影响。一年中,春、秋两季是水岸最怡人的季节,也是策划演艺活动的最佳时间,而夏、冬两季对于发展水岸经济并不友好,如何把握好四季周转的节奏,顺利过渡夏、冬两季,是“水岸经济”能否健康持续推进的关键。此外,目前水岸文商旅展的堵点难点还包括,各类资源权属分归各家的情况下,如何加强协同创新。正如李艳所说,上海演艺之都的创建需要多样化、创新化和国际化,也希望政府相关部门对于像《Silent Disco》这类全新的滨江水岸演艺节目,增加扶持力度、简化审批程序等,“期待着政策上更多的支持,能让我们的演艺行业在滨水岸线为上海这座城市,提供更多未来美好生活的场景”。

责任编辑:李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