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4-09-12 10:07
作者:杨洁
星辰大海丨人工智能融入高校,边界何在?

学生在完成学业过程中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的边界是什么?大学校园融入人工智能系统后,要如何实现“融”与“合”的调整?

8月底,一场由清华大学主办,牛津大学全球高教中心、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香港大学教育学院等多所高校协办的论坛,吸引了来自全球多所高校的教育工作者。

重审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的价值、探讨人工智能对大学课程教学和评价方式的改革、思考人工智能对人才培养思路的转变……一系列的核心问题在清华园交流、争论、碰撞。

在香港教育大学助理教授骆嘉惠的观察里,有学生向骆嘉惠询问:“如果我使用了太多人工智能工具,那么相较于原创工作的人,我会不会处于劣势?”“如果使用人工智能工具,教授是否会怀疑我的思维缺乏独立性?”

骆嘉惠敏锐地捕捉到了学生普遍存在的担忧心理。因此,骆嘉惠认为,高等教育系统需要构建学生与人工智能共同生活和学习的未来图景。一方面让学生看到人机协同工作的潜力,另一方面,也要调整对原创性工作的评价方法。

有专家提到,人工智能进入校园之后,有可能推动大规模个性化教学模式的形成,弥补现有教育模式的“短板”。对此,伦敦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科学期刊编辑委员会研究员韦恩·霍姆斯有着不同的看法:“人工智能或许会设计出个性化路径,但那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性化。真正的个性化是帮助每一个学生变得更好,但人工智能还无法做到。”他认为,要重视学生的社交能力。

武汉理工大学校长杨宗凯提到,未来校园财务管理、网络安全、数据安全都将面临新的改革。他表示,技术融入一定程度会遭遇瓶颈,需要完成体系化改革。“边界在哪里,目前还处于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我是中青报数智主播辰辉,一起奔向星辰大海,我们下次见!

中国青年报社 出品

记者:杨洁

编辑:原春琳

剪辑:梅藐(实习生)

数智主播生成:杨洁

视觉包装:张岩 李晗

图片来源:中国青年报、视觉中国

本次播报由中国青年报“青年语料库”支持

责任编辑:原春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