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家媒体针对研学乱象发文报道,“近万元北京研学游住大学四人间”“8000元的研学团在清华门口拍张照就走”“月入一万不够研学7天”“研学游变‘到此一游’”、“高价研学团却只去免费景点““花了1100块钱去隔壁县市拔萝卜”等新闻层出不穷,引发热议。
“烧钱”的研学热何时降温?随着教育理念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向综合素质培养转变,家长对研学游需求水涨船高,研学游亟待回归理性与实效。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机构正是瞄准了家长们想要孩子在实践中学习成长的期待。据某在线旅行服务公司发布报告显示,今年研学游订单量增长175%,其中,国内研学游人数增长2倍,海外研学游人数增长120%,研学游市场一片红火。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往往存在差距。当前研学市场大而不精、鱼龙混杂。通过天眼查搜索企业关键词“研学”,共检索到超过4.2万家相关企业登记在册,其中近半数企业(53.4%)为近5年内新成立。部分机构打着“高端教育”“精英培养”的旗号,实则提供的是高价低质、内容空洞的产品。报了帆船研学,却只见水至脚踝;花了重金赴京,却只能在名校门口匆匆留影。孩子们被困在走马观花式的景点打卡中,缺乏深入的学习与互动,甚至出现了“坐草坪打游戏”“在博物馆打盹”的尴尬场景。这种“只游不研”的情况,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金钱,更让孩子们失去了对知识的敬畏和对学习的热情,加剧大众对于研学游“智商税”“割韭菜”的质疑。
同时,研学游市场定价缺乏统一标准,各机构间价格差异悬殊,研学团通过“名校导师讲解”“国外插班生体验”“沉浸式学习”等标签包装,摇身一变赚足了噱头,价格高出普通旅游团两到三倍,使得家长难以做出明智选择。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机构利用信息不对等,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导致“高价低质”现象频发。
市场上机构林立,让家长们防不胜防,屡屡“踩坑”。研学之本在于“教育”,而非单纯的“旅游”。研学机构应当摒弃逐利心态,避免通过简单粗暴的“拼团”“打卡”方式降低成本,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需要深耕细作,在学生需求、课程追求、服务要求上狠下功夫,唯有如此,才能赢得家长信任、社会认可,让研学游之名,重归教育正道。家长们在选择研学产品时,也要擦亮双眼、理性选择,充分考虑孩子的兴趣和特长,细细考量研学的教育价值和实际效果,避免跌入盲目跟风、追求名牌和高价低质的陷阱。
研学游巧妙地融合了“教育”与“旅游”,初衷值得肯定,但也需要理性看待、科学规划,只有这样,才能让研学真正成为对课堂的教学有益补充,而非家长的新负担、“烧钱”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