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入教科书

大众日报  |  2024-09-08作者:张依盟

本报记者 张依盟

2024年秋季义务教育教材迎来全面改版,改版后的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教材,用了将近一页的篇幅介绍了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其中以山东章丘焦家遗址墓葬和出土文物为代表,介绍了大汶口文化晚期社会出现的显著变化。

你可知道,距今6000多年的早期墓地中,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看不出显著差别,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没有明显的贫富分化。到了距今50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晚期,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出现明显的差别。而到了大汶口文化时期,同一群体内部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

大汶口文化因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而得名。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区。大汶口文化晚期,制陶技术有较大发展,人们能够制作较为精致的陶器。这一时期,在同一墓地的墓葬中,有的随葬百余件成套的器物,其中不乏精美的玉器,有的却一无所有。

大约5000年前,在济南章丘的焦家遗址地区生活着一个大型的新石器时代聚落。近年来,山东组织考古力量在同属于大汶口文化的焦家遗址进行发掘,获得重大发现。根据国家文物局发布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焦家遗址被确认为中国黄河下游最早的史前城址,其高等级墓葬的多重棺椁和精美随葬玉石陶器,成为中华文明礼制物化表现形式的源头之一。以焦家遗址为中心的100平方公里内山东有6处遗址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全国独有。

龙山文化在教科书“相关史事”一栏以独立段落进行了介绍。龙山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的后继者,龙山文化发展了制陶技术,人们能够制作更为精美的陶器。教科书用山东日照东海峪遗址出土的蛋壳黑陶杯,也就是山东文物标识实物原型,印证了龙山文化时期高超的制陶技术。

蛋壳黑陶高柄杯,时代为龙山文化早期,高26厘米,口径9.4厘米,浅敞盘口,杯身直筒圜底,器柄中空,内含陶球,并有镂空装饰,圈足形器座,是已出土蛋壳黑陶高柄杯中最精美的一件。

蛋壳黑陶杯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造型美观,艺术价值极高。素有“黑如漆、亮如镜、薄如壳、硬如瓷,击如磬,明如镜,掂之飘忽若无,敲击铮铮有声”之美誉,代表了人类史前制陶技术最高水平。工艺复杂,制作难度很大。每件蛋壳黑陶杯都是手工制成,其制作经历选料、制坯、装饰、烧制、渗碳、打磨等多道工序,制作流程还采用模块化生产。功用特殊,具有礼器性质。蛋壳黑陶杯已脱离实用范畴,成为在重大祭祀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礼器。

按照已发布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研究成果,蛋壳黑陶高柄杯出现的龙山文化时期,处于古国时代的第三阶段,也是最高阶段。它的出现,对探讨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进程具有重要价值。

责任编辑:李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