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辽沈飞系列之辽大新师|胡哲:知行合一,匠心育才

辽宁大学  |  2024-08-26

编者按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人才是高校发展的重要支撑。辽宁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服务“国之大者” “省之要者”为宗旨,以为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重要科研与人才支撑为目标,扎实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吸引了一大批专业领域的顶尖学者和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汇聚辽大,形成了“孔雀辽沈飞”的蓬勃景象。

当前,这些辽大新师们,正满怀豪情地奋战在各自教学科研岗位上,并逐渐成为推进辽宁大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新生力量。

胡哲,文学博士、艺术学理论博士后、辽宁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东北文艺振兴研究院副院长、辽宁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东北大学人文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民协会员、中国美学学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第十一届专门委员会委员、辽宁文学院特邀评论家。 主要从事当代文学批评研究、东北解放区文艺政策研究、东北工业文学研究、城市文学研究、网络文艺与文化产业研究等。

作为辽宁大学文学院的一名教师,我深知自己身兼教师和学者的双重身份,在日常的工作与生活中,我始终将教师这一身份置于首要的位置。在我看来,学术研究固然是不断提升自身的必要路径,但以学术持续激发学生对于学科的兴趣,对学生产生持久的影响,是我更大的目标与追求。教育的本质在于传承与启迪,而教师则是这一伟大使命的直接承担者,我将“知行合一,匠心育才”作为自己的工作准则,既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和学术研究成果,不断提升个人的学术水平,又坚持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将学术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融入教学实践之中。

深耕学术沃土,筑牢教学根基

在追求学术卓越与教育启迪并重的道路上,我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与对前沿学术动态的敏锐洞察。为了不断提升个人的学术水平以及教学水平,我不断夯实自己的学术积累,并广泛涉猎跨学科的知识领域,从社会学、传播学、文化研究等角度拓宽文学研究的视野,通过多元学术视角的碰撞,激发新的学术灵感与研究方向。同时,为了确保自己能够与学术前沿接轨,我积极参与高质量的学术交流活动。在受邀参加的各类学术会议、研讨会、讲座等活动当中,我与来自不同背景与领域的学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讨论,在这些交流当中我不断开阔自己的学术视野,不断迸发出新的研究视角与学术观点。我秉持着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无限热情,努力提升自己,耕耘于学术领域当中,注重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影响力,先后在《当代作家评论》《文艺争鸣》《小说评论》《当代文坛》《中国图书评论》《华夏文化论坛》《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国家出版基金1项,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辽宁省“十三五”教改课题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获国家级批示1项,先后获得辽宁省美学成果一等奖、辽宁省教育厅教改专项一等奖、辽宁省社科联成果三等奖。


教学相长,传承文学薪火


在提升个人学术水平的同时,我非常注重将学术研究的成果与前沿动态融入教学实践之中。自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教学以来,我始终坚持“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理念,致力于构建开放、互动、深度的课堂环境,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引入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与新颖的学术观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学术的魅力,把握学术前沿的脉搏,如我所教授的本科课程“中国当代文学史”“创意写作”、硕士研究生课程“中国当代城市文学研究”“20世纪末文学现象研究”、博士研究生课程“东北文学与文化”等课程,不仅对中国文学发展历史进行观照,更实现了对当下中国文学发展现状的考察。我通过精心设计课程内容,将经典文学作品与当下文学现象紧密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艺术特色及文化价值。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等具体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独立的文学鉴赏能力,深受学生好评。同时,我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与学术活动,培养他们的研究兴趣与创新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收获与成长,如我带领辽宁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师生共同编著《舒群全集》,获得国家出版基金,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术热情,更锻炼了学生的学术能力。

我将不忘教育初心,牢记育人使命,坚持以“知行合一,匠心育才”为工作准则,努力将自己的学识投入到教学当中,不断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与思维边界,用心培养更多优秀的文学人才,为辽宁大学的教育事业与文学研究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东北文艺全面振兴贡献更多能量,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竭尽所能。

责任编辑:曹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