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骋宇:会讲故事 有金点子 “别人家的老师”就在首医!

首都医科大学  |  2024-08-26

编者按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在首医,有这样一群人。作为师者,他们,循循善诱,传道授业解惑;作为后学,他们,站在先贤的肩膀上,承前启后,引领未来;作为栋梁,他们,是一束光,是一粒种子,是责任与担当,是未来与希望。他们,是首医的青年教师。

医者仁心,师者匠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在第四十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党委宣传部、党委教师工作部推出《我在首医当老师》系列报道,展现首医青年教师的育人理念及成长经历,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激发广大教师对医学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忠诚。


马骋宇:会讲故事 有金点子 “别人家的老师”就在首医!


“写论文遇到瓶颈咋办?找马老师。”

“升学还是就业?迷茫时和马老师聊聊。”

“没想到早上五六点发信息,马老师也能迅速回复!”

……

马老师是谁?同学们为什么爱和她聊聊?

淡蓝衬衫、清爽马尾、弯弯笑眼

她就是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

首医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马骋宇

常被同学们赞叹“超厉害”“宇宙无敌好”

笔者与马骋宇的初见始于盛夏的午后

室外骄阳似火,室内马骋宇侃侃而谈

爽朗的笑声,如清风拂面



她的课堂,有故事

马骋宇主讲《卫生事业管理学》《卫生信息管理》等课程,授课班级的专业不同、年级不同、人数不同,大班授课近600人,如何激发同学们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

“课堂上,会讲故事很重要!”马骋宇推了推眼镜,认真地说:“讲谁的故事?怎么讲?达到什么效果?需要精心‘设计’。各个知识点不是割裂的,要给它串起来,像探险地图似的,一关一关闯过去,学生自然而然跟你走,双方都会有很好的教与学体验。”

“你有医疗保险吗?”“你和老师的医疗保险一样吗?”“在中国,为什么大家的医疗保险不一样?”马骋宇在讲授医疗保障制度时,先由启发式提问导入,让同学们回忆日常生活中看病就医的场景,引发思考与互动。

不同医疗保障制度的特点比较是教学难点之一,马骋宇并不是简单地列举四种模式,而是按照历史发展线将商业保险模式、社会医疗保障模式、储蓄医疗保险模式、国家医疗保障模式串联起来,每种模式以一个典型国家作为案例进行剖析。

讲授过程中,马骋宇还会穿插不同国家的小故事。“白求恩为什么会加入加拿大共产党,是因为他看到了前苏联的免费医疗服务模式,认为是解决穷人看病问题的良药。”

总有一个故事能打动人心,这些生动的案例讲述,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国家选择医疗保障制度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均面临各方利益的平衡。同时,通过案例达到课程思政的作用,增强同学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

不局限于知识讲授,马骋宇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她引导同学们认识到医疗保障模式的不同,各有利弊,要依据国情来选择。看待问题同样如此,需辩证分析,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

当同学们瞪着眼睛听讲,那渴求知识的眼神,令马骋宇授课“特别带劲”“很有力量”。

已经毕业的首医研究生刘乾坤同学对马骋宇的讲授仍然记忆犹新:“马老师时不时提问我们,并将她的思考和见解融汇到课程当中,带领我们一步一步解疑解惑,走向课程核心,让我们更深刻地明白了中国为什么要建立多层次、广范围、全覆盖的医保模式。”

现在对讲课颇有心得的马骋宇,曾获中华预防医学会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我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最佳演示奖,但回想起刚站上讲台的情景,竟是“社恐”和“害怕接不住”。

14年前,博士毕业的马骋宇加入首医,理科生出身的她有一个很感性的理由——闹中取静、绿树成荫。

2010年,也是一个夏天,马骋宇到首医应聘。进入北门,穿过阶平楼,二环的车水马龙通通归于静谧,校道绿荫如盖,让她瞬间爱上了这里。

那时候的马骋宇为了讲好第一堂课,每天早上起来,就坐在电脑前备课,写着写着觉得饿了,就下点面条,然后接着备课,再抬头就天黑了……为了第一堂课,她“熬”了200多页PPT。

马骋宇笑道:“最初的我想把各种材料都列出来,而现在已经比较从容了。但也是最初的认真梳理,让我能够对教学内容了然于胸,在日后慢慢总结出‘讲故事’的方法,将调研经验直接转化成案例讲给同学们。”

古代渔民出海、世界杯比赛、《史记》信息量……看似和课程无关的故事,被马骋宇巧妙地引入课堂,在一幕幕生动的场景中,再现卫生事业管理理论的相关专业知识。

“马老师,我觉得您讲课,行!可以加您微信吗?”课后,一位男同学上前问道。

“当然可以,随时交流。”马骋宇立即拿出手机。



妙手偶得


一份名为“idea”的文档,活跃在马骋宇电脑里,时常记录着她的金点子。

智慧医疗、医疗保障、卫生政策,她的研究方向和社会发展、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而idea的灵感来源,可谓无处不在——车载广播、时政新闻、数学论著、文化周刊……

“好的idea不是你专门去找的,而是它来找你。”马骋宇听广播、看书时,无意中发现一个案例特别好,就会及时记录下来。“为了找好点子而去找,不会有理想的效果。而偶然间得到的灵感,用在课堂或科研中,才是贴切又合适的。”

看似偶然的背后,其实是某种必然——教学科研带学生,已融入马骋宇的日常生活,平凡寻常的事例,也可以随时点燃思想火花。

《基于文本挖掘的我国医保欺诈骗保行为演变趋势研究》《我国互联网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组态路径——基于TOE框架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基于离散选择实验的患者就医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idea文档里,许多“蓄势待发”的金点子常常提供给同学们,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大家的课题论文,并发表见刊。

“她思如泉涌,新点子非常多。经老师指点,论文应写什么主题、采用哪些方案,立刻给我们整得明明白白!”本科生刘溪桥同学很珍惜和马骋宇的交流机会,虽然马骋宇对本科生参加组会讨论没有硬性要求,但她一直坚持来。

将教学科研与育人相结合,近五年,马骋宇依托自身科研工作完成本科生科研创新项目4项、第二课堂活动4项,积极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能力,担任校英才学校的社会实践兼职辅导教师,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创新活动。

她指导李柏乐等同学完成的《从“望闻问切”到“智能诊断”:医学生对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的使用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曾荣获“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最初设计期间,该研究计划面向医务工作者或患者调研,而马骋宇敏锐地发现关于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的已有研究还未聚焦医学生群体,于是建议学生调整方向,去了解医学生对于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的态度和认知,这成为该研究的一大创新突破点。

李柏乐回忆道:“马老师常和我们一起讨论选题,帮我们拓宽视野,接触前沿热点,最终确定了适合用于研究的创新方向。”

“做科研,要靠后天的勤奋学习。原来我做数据挖掘,而大数据分析方法已和过去完全不一样,技术更新换代非常快,想跟上时代发展,就得靠自己学!”本科和硕士期间学计算机专业的马骋宇,读博时跨专业选择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交叉学科的背景,令她更能体会到广泛学习、汲取不同领域知识的重要性。

马骋宇主责的“十四五”时期北京市互联网医院高质量发展建议、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信息化建设等10余项研究成果被国家医保局、北京市市委办公室、北京市医管局等政府部门采纳使用,3项政策建议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先后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余项,发表中英文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3部,研究成果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师优秀社会调查成果一等奖,持续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磨文章,也磨性子

阶平楼394室,师生围坐,观点交锋,激发思辨,马骋宇正在带领同学们开展组会。小小会议室,见证了无数次气氛热烈的讨论。

师生一对一,逐字逐句,关于论文或课题的讨论往往超过一个小时,反复进行N轮,马骋宇说“这是常有的事”,同学们说“越磨越好啦”。

“老师告诉我们,要把论文或课题当孩子一样对待,保证它的健康发展。”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刘昊鹏说。

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和马骋宇关于论文中博弈模型的讨论。“马老师非常耐心,她说从国家层面上看,我设计的模型是站不住脚的,尤其是公立医院,应该以患者为中心。而我认为医院要生存发展,要以收入为先。”

各抒己见,一个小时,未见分晓。会后,马骋宇和刘昊鹏又单独进行了研讨。

这样平等交流、畅所欲言的氛围,同学们很喜欢:“老师帮我开辟了新视角”“我的设计和最初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非常严谨,连标点符号都不能错”。

“学生说服老师,要解释自己为什么这样设计;老师说服学生,要指出为什么存在问题,是什么问题,在哪些地方改进。”马骋宇解释道,“讨论的过程,也是我们相互学习、相互了解的过程。”

很多时候,磨的是文章,也是性子。

论文被拒、崩溃哭泣,表述歧义、反复调整,粗心大意、忽视细节……同学们感到无力和挫败时,马骋宇始终保持温和与细腻。

“被拒稿是常态,不要灰心,老师帮你检查”“一句一句来,别着急”“这句话要表述的意思是?你告诉我,咱们一起改”。办公室电脑前,师生临窗而坐,专注忘我;办公室窗外,银杏挺拔高阔,华盖清凉。

无论选定论文题目、撰写文献综述、拟定访谈提纲、制定调查问卷,还是实地调研、撰写论文、开题答辩,马骋宇都以细致耐心的态度与同学们不断沟通,除了每次数十处批注外,还把需要修改的主要内容列项说明,避免遗漏。

“跟随马老师学习,是一种特别的幸运,让我的科研兴趣和能力有很大提升。”本科毕业于首医,目前在北京大学攻读研究生的伍梦秋,仍与马骋宇常常联系:“印象最深的是大四期间,我每天早上五六点,会向马老师发送论文进展,而她总能迅速回复,让我很惊讶!”

耐心、细心、走心,或许就是马骋宇和同学们可以聊起来、磨下去的秘诀。

考试没通过,还要补考,学生心急如焚。

马骋宇把这位同学叫到办公室,轻声问道:“你觉得太难,还是课业负担太重?老师调整一下,减轻你的压力,又帮你掌握知识。”

学生一看老师没“熊”他,便敞开心扉聊起来,后来还和马骋宇成了朋友。

在了解到学生确实是没有充足的时间复习,马骋宇对课堂进行了调整,将课后作业改为课内作业,在课上发放练习题,当场做,当场收,帮助同学们尽快掌握学习内容,尽量减少同学们的课余压力。

“有需要随时说”“沉稳大气,汇报得不错”“这一版进步很大,越写越好了”,马骋宇的回应,是鼓励,更是陪伴。




国家医保局DIP支付方式改革试点专家

全国工业统计学教学研究会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理事

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公共卫生经济专委会委员

是“斜杠青年”也是文艺能手

马骋宇还弹得一手好钢琴

求学期间

在黑白琴键上飞舞的双手

如今正在讲台上

奏响教学科研育人“三重奏”

让我们为这样一位

关爱学生、严谨谦虚、充满活力的

好老师,点赞!

责任编辑:曹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