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应果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烨捷
日前,备受关注的沪苏湖铁路进入静态验收阶段,距离开通运营又更进了一步。沪苏湖铁路全长约163公里,时速350公里,横跨浙江、江苏和上海,是构筑长三角核心区城市之间的快速铁路客运网络之一。建成后,民众从湖州到上海无需再绕道杭州,快线仅需40分钟即可畅行。
这条高铁线路开得稳不稳,能不能在高铁车厢里实现“硬币立起来不倒”,最关键的问题就是铁轨平不平。
高铁轨道肉眼看起来又平又直,但实际上它仍有高低、水平、轨向、三角坑的偏差,这些都将直接影响高速列车奔驰的稳定和舒适。“高铁精调师”就是专门负责给铁轨磨皮找平的,精调工作主要是对轨道的平面和高程及联结零配件进行全面检查、调整,经过逐枕测量、逐枕调整,使其几何尺寸误差在0.5mm。
8月8日,上海青浦区气温高达39摄氏度,上海工务段一群身穿橘黄色工作服的线路精调师们开工了。他们戴上头灯、挎上工具包,“全副武装”从安全通道口攀行至高架铁道线,对沪浙交界处的练塘站两头近2公里长的上行线进行精调。
带队人焦润强告诉记者,他带领的这支12人的精调师队伍已经对沪苏湖高铁轨道进行了2个多月的精调。
22岁的线路工王涛,利用“靶向精调”技术,时而蹲、跪、趴在钢轨上,时而弯着腰看钢轨标记,时而用锤轻敲检查扣件,动作娴熟,“我们的工作像‘绣花’,马虎不得,必须严格执行轨道精调流程、标准,做到眼到、腿到、手到,耐心仔细,确保轨距、轨面水平达标。”
线路工赵和良推动的“四平车”,上面装有精调物料和整箱矿泉水,矿泉水是1.5升量的大瓶装,“我们晚上上道作业,平均每人需步行近2万步,饮水必须保证”。行走在线路上的赵和良,汗水浸湿工作服,他时走时停,将车上的轨距块取出分散放置钢轨边。
精调工作,细致而繁杂,对几何尺寸需要精确控制在0.5毫米内,作业要求极高。高温环境下,这对线路“精调师”来说,是体力、耐力、能力的多重“烤”验。
线路工张梦翔负责一路查看盯控精调后的作业质量。上个月底,单位将他从张家港高铁线桥车间抽来支援,成为精调组中的一员,主要负责作业计划、进度和质量分析,协助做好技术管理工作。
“每天,我在岗位上,必须确保人员组织、各项作业安排有序衔接,一切为的是在9月5日前完成精调任务。”张梦翔说,现在精调进入冲刺阶段,周末没有休息日,作为党员必须冲锋在前。
线路工佘昊宇借着头灯,两眼盯着作业方案,不停地起身、弯腰,用手中的蜡笔,将表中的数值一一标注在扣件旁的轨道板上。他的工作属于“磨皮”的前期工作,他标记完成后,同伴才能一一对标记过的地方进行精准调整。8月8日一晚上,他要完成对3000多根轨枕的标记。每个环节不得有差错,否则后面作业就会跟错。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记者获悉,这支从四面八方调来的“精调师”骨干队伍,平均年龄只有2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