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人才是高校发展的重要支撑。辽宁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服务“国之大者” “省之要者”为宗旨,以为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重要科研与人才支撑为目标,扎实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吸引了一大批专业领域的顶尖学者和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汇聚辽大,形成了“孔雀东北飞”的蓬勃景象。
当前,这些辽大新师们,正满怀豪情的奋战在各自教学科研岗位上,并逐渐成为推进辽宁大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新生力量。
刘仁良,辽宁大学李安民经济研究院助理教授,国际经济政治学院硕士生导师,加拿大圭尔夫大学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发展、国际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论文发表于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 Economic Development,Open Economies Review以及《浙江社会科学》等期刊。担任The World Economy等期刊匿名审稿人,参与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省市级课题多项。
兴趣为帆,引领学业航向
本科期间,我第一次接触经济学是受益于母校上海财经大学的经济学公共课,使用的是曼昆的教材。彼时,我深刻体会到经济学理论及分析框架对理解个体行为和经济社会发展大有裨益,继而在主修应用数学、辅修经济统计的同时又学习了政治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课程,幸运的在经济学教育改革的海派前沿向一众良师益友学习。同时,有感于现实世界之复杂,自己有限的理论基础很难形成真知,遂萌生了在经济学专业领域深造的念头,即是缘起。
研究生期间,受香港当地经济新闻的启发,我对中国内地和香港之间的虚假贸易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即在导师的指导下就这一问题开展了理论和实证研究。当时的我未曾想到这项研究会历经多轮修改,几易其稿,才得以在六年后发表。这一历程让我感慨学术不易,惟有坚持。国外求学期间,我对国家间政经制度差异与贸易协定的联系大感兴趣。在导师的指导下,我深入学习了空间计量理论并对相关模型就内生性进行了拓展,在此基础上提供证据表明贸易协定通过国家间制度相似性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十年三地的求学经历让我深切感到,兴趣是永远的老师,是坚持科学探索的力量源泉,无关境遇。
(照片拍摄于访问俄罗斯科学院乌拉尔分院期间)
实践为路,坚定前进步履
凡心所向,素履以往。博士毕业之际,我坚定的选择回国奔赴东北大地,选择加入辽宁大学。入职一年半以来,我有幸亲历了新时代东北振兴、辽宁振兴的“辽沈战役”,感受到辽大日新月异的变化,特别是“双一流”建设成果斐然。
在前辈同仁的指导下,我也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参与了多个课题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加深自己对我国国情和辽宁省情的认识。例如,去年十二月,我随团队就“辽宁全力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特别是口岸通关能力和便利化程度,来到大连和丹东等地相关部门、港口和企业开展实地调研,再结合经济学有关理论形成课题和智库报告。今年四、五月份,就“辽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项目,我随团队走出去,去往苏州、广州、西安和重庆,以及省内如锦州、营口、大连、丹东、沈阳和铁岭等总计十个城市。我们走访多个相关部门和企业并开展座谈,收集到大量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第一手材料,在高质量完成课题和智库报告的同时,也从实践中汲取了理论创新的智慧。在将自身发展融入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浪潮中,我领悟到投身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前线,在实践中深化经济学理论、实证和政策研究的重要意义。
(照片拍摄于访问哥斯达黎加地球宪章国际和联合国和平大学期间)
讲台为本,致力教学相长
讲授《经济学研究方法论》这一研究生课程的过程中,我真切感受到辽大学子的勤学上进,深刻感受到辽宁振兴、东北振兴的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兴可待的发展态势。学生们在计量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中的积极反馈,使我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将理论与案例和代码更好结合,以求教学通俗易懂。在指导学生撰写经济学论文的过程中,学生们提出的新想法也常使我受益匪浅,这些想法既有经济思想碰撞的理论火花,更有扎根辽宁全面振兴实践沃土的火热情怀,让我对辽大乃至东北的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生如逆旅,一苇以航。我愿在与辽大众多名师前辈、同伴挚友的学习交流中,不断探索、不断成长,尽己所能为学校事业发展贡献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