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市江津区保坪村,眼下正是当地特色农作物九叶青花椒成熟的时节。在4000多亩花椒园里,一簇簇青花椒挂满枝头,清风拂过,飘来浓郁的椒香。在村路旁,停着家家户户的农用车,带枝采收的新鲜青花椒堆满车斗,等待被运往采购点。
保坪村曾是一个不知名的穷山村,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其背后又有何蜕变密码?
偏僻乡村的产业融合之路
坐落在鹤山坪上的保坪村,青山绿水环绕,稻田炊烟可见,鸡鸣狗吠相闻,但囿于交通不便,曾仿若世外桃源。
2015年前后,在重庆市江津区的政策支持下,保坪村以资源换产业,吸引了一批企业考察、入驻。
重庆创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这是一家融合农业科普教育、乡村休闲旅游、康养度假等为一体的农业综合体。但在入驻保坪村之初,该公司便在土地流转上遇到难题。
“村民们祖祖辈辈种地,面对流转土地后自己无地可种,一时难以接受,不同意流转。”该公司负责人何军说。
何军的话在保坪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代小月那里得到印证,“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村民一时在观念上转不过来”。
为此,代小月组织村党委成员挨家挨户解释土地流转的政策、发展的蓝图,并且首先做家里年轻人的工作,再解释给老人听。“眼见为实,我们带村民实地参观重庆通过土地流转已发展致富的案例、已经吃上旅游饭的乡村,引导他们转变观念。”代小月说。
如今,创丰农业已流转2100余亩土地,在不改变土地使用性质的前提下,建成果蔬采摘园、特色民宿、研学基地、露营基地、森林儿童乐园等。
该村原来的一片荒地蜕变成重庆版“圣托里尼”天际泳池度假酒店,白色的地中海式建筑吸引不少人前来“打卡”,居高望远,山风徐徐,晚霞流淌。此外,富硒高钙稻米示范田、环绕雨仙湖7公里步道、“藏”在田园与山谷间的稻田民宿等,也已成创丰农业的名片。
保坪村在悄然变化。然而,何军坦言,农业类产业项目往往投资大、周期长、回报慢,这曾一度困扰创丰农业的发展。一次性流转的2100多亩地,如何规划好是个难题。
对于部分荒地,创丰农业近两年开始种植油菜、中草药等具有一定收益的作物。何军说,对现有农田,他们也在投入建设高标准农田。即便是2017年就落成开业的稻田酒店,也是毗邻农田,建在山谷间。
何军说,他们设计的初衷就是希望让游客体验到“远依山、近抱水”的美妙。夜晚,游客可以在这里仰望满天繁星,倾听耳畔蛙鸣,静闻稻花草香。
依托土地空间,创丰农业打造农业科普、农耕体验、休闲采摘、康养度假等项目,以三产带动一产,企业自己种植的瓜果蔬菜可以实现自产自销。
60亩蓝莓、15亩水蜜桃、10亩火龙果、30亩长叶香橙、5亩枇杷……这里一年四季瓜果飘香。如今,常年有50多名村民在创丰农业务工。何军说,为了促进农民增收,村民自己种植的蔬菜瓜果、养殖的土鸡土鸭等都会拿到企业线下、电商平台售卖,有的村民自己开办民宿、超市等,销售土特产,提高收入。
重庆市津地禾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同样是在2015年入驻保坪村。这是一家以发展农业研学教育为本,兼顾一、二、三产业的综合性循环农业企业。第一次到保坪村考察,该公司总经理张忠可走在田野小径上,曾因荒草蔓延而迷路。当时的保坪村,在耕地外曾荒地成片,野草丛生。
站在田野上,张忠可规划着“绿色蓝图”。第一年,他从村里流转200多亩土地,用于建盖大棚,发展水果、蔬菜种植、采摘,迈出第一步。
在张忠可看来,最可行的发展思路是因地制宜,特别是村民种植技术娴熟、经验丰富,可雇为作物管理工人,为村民提供家门口就业机会,每年能增加三四万元收入。
9年来,随着流转土地数量增加,津地禾企业规模逐渐扩大,现已达到520亩。以果蔬采摘为起点,津地禾后续拓展养殖牛、猪、鸡等产业,如今又拓展出农业研学教育业务板块。张忠可说,今年将有3万至6万名在校学生定向前往津地禾开展劳动教育。
这两年,随着黄桷大院的建成、开放,从一产农业种植、畜牧养殖到二产菜籽榨油、牛猪粪便发酵等轻料加工,再到三产餐饮、住宿,津地禾公司完成了前后衔接、环环相扣的产业链。
如何完成三产闭环、融合?张忠可表示,企业种植的瓜果蔬菜,游客采摘后可以拿到饭店烹饪享用;种植的油菜,可加工成菜籽油进行出售;企业养殖的禽畜的粪便,经过发酵加工再撒到田间果园……
文化搭台,旅游唱戏
“春有碧波荡漾,秋有五谷满仓。九叶青花椒挂枝头,稻香橘香满山岗……”这首名为《十里春风保坪村》的村歌创作于2021年,曾在保坪村田间地头、村晚舞台、先锋镇村歌大赛等多个场合传唱。
那段时期,重庆市江津区先锋镇创新“以文促治”乡村治理模式,实现“我的乡村我来治理”,促进乡村善治和全面发展。
在代小月看来,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由此衍生的文化旅游新业态,特别是通过“椒乡之歌”村歌大赛、“花椒BA”球赛等文体活动,唱好乡村旅游大戏,切实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升。
2020年9月,代小月从重庆市江津区先锋镇香草村调任保坪村党委书记,一年后,她被选举为村委会主任。
“保坪村1770多户,最初柴草乱堆、建筑乱搭乱建、院落脏乱差,村容村貌观感很差。”代小月回忆说。
为打造良好的旅游环境,这一年,保坪村开始启动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在代小月看来,外在好了,内在也要跟上,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
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支持到支持,从在旁观望到自觉行动,保坪村的人居环境悄然发生变化。
2021年,为进一步破解“村大面广户多难治”问题,保坪村创新实践“院落制”治理模式,即根据人口、交通等客观情况,将全村划分为30个“大院”,并重点对李家沟、胡家岗、新湾等9个大院进行整治提升。
“我们通过强党建引领、树院规院训、设讲理堂坝、创萤火巡逻、建清洁卫队等措施,强化乡村善治基层节点,缩小自主自治服务半径,推动乡村治理取得新成效。”代小月说。
记者发现,按照“一院一色、一院一景”的思路,如今保坪村已形成坪上人家、田园人家、稻香人家、书香人家等9个特色大院主题。该村在每个大院设立大院服务组织、院长和指导服务人员,并设置红榜、灰榜、卫生评比栏,每月进行评比、公示。
几年前,村里一位60多岁的独居老人由于习惯了安静的田园生活,并不适应逐渐人多车多的热闹氛围。即便赶上旅游季,他也挑着粪桶走来走去,难免影响到游客。
代小月看在眼里,决定请老人“出山”教前来研学的孩子插秧等农活。一来二去,老人渐渐融入孩子之中,孩子虚心求教,老人耐心教导。
一次拍摄视频时,老人笑称把自己拍年轻了20岁,还把自家种植的水果摘给孩子吃。今年“五一”假期前,老人找到代小月主动问,“有没有孩子过来,今年要不要学习插秧呦?”就连挑粪去地里施肥,他也改在了游客不在的时候。
为保障旅游旺季时通信畅通,重庆市江津区3个5G基站有两个建在了保坪村。代小月说,最初刚决定安装建设时,村里有老人囿于固有观念持反对意见,称对身体会有影响。
为此,代小月多次到老人家里解释、协调,确保5G基站顺利施工、落成。“后来,连老人家里的狗都不咬我了。”代小月笑说。
2022年8月,在地方政府协调和村民支持下,一条起自江津区的旅游公交专线专门开通,穿村而过,既便利了游客,也便利了村民。
乡村振兴需要更多青年力量
在重庆归来果业有限公司的770亩柑橘园里,一枚枚青油油的果子挂在枝头。再过四五个月,这些青色的柑橘就将“橙”熟,通过快递物流发运全国各地,以及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
眼下,正是果实生长的关键时期,也是果园里最忙的时候。正值盛夏,雨水较多,野草疯长,仅除草就耗费了大量人工。
几个月前,重庆归来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宗强购置了一台履带式旋耕机用于除草,但迄今也仅使用过几次,主要因为这台旋耕机只有他自己会使用,在企业务工的村民年龄偏大,掌握不了操作技能。而企业年轻人少,成了旋耕机被迫闲置的另一个缘由。
2021年,张宗强入职归来果业,因在四川农业大学所学的就是相关领域专业,很快就发挥了优势所长。
重庆江津是我国柑橘传统种植区。2014年,归来果业入驻保坪村,多年来,其所实验育种、栽培的主体柑橘品种便是源自中国农业科学院、西南大学柑橘研究所精心培育的“阳光一号”新品种,果实皮薄无核、多汁脆甜。张宗强坦言,柑橘“阳光一号”天性“娇贵”,种植难度大,日常管理技术要求高、程序繁琐。
在张宗强看来,精细的技术管理和对细节的严格把控,村民很难完全掌握和操作,需要青年技术人员的加入,但这正是现实中急缺的。
张宗强说,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振兴,这个观点也得到张忠可、何军的认同。在津地禾、创丰农业两家企业里,年轻人占比低成为当下影响企业发展的一个因素,他们渴望有更多青年人才加入。
张忠可说,企业已为有志返乡青年搭建了平台,他们希望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才回流乡村。
何军则表示,当下保坪村大部分年轻人仍选择外出务工、就业,如何吸引年轻人回来服务乡村振兴,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在政策上的进一步支持。
近年来,团重庆市江津区委积极探索,以“引、育、留、用”为要诀,打造涉农青年队伍,搭建服务青年平台,有效促进“村里人”“返乡人”“新农人”等各类人才向乡村集聚。
代小月说,每年寒暑假,都会有高校“三下乡”团队来保坪村感受体验乡村振兴的成果成就。“为了吸引青年人才返乡,我们对本村青年建立台账和微信群,加强互动。例如,通过村晚邀请他们回来,通过活动直播让他们切实感受家乡变化。”代小月说,村里已建设鹤山坪返乡创业园,为有志返乡青年提供免费培训等,村里“渝好空间”也成为在村妇女就业创业、增加收入的平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农业经营体系,完善承包地经营权流转价格形成机制,促进农民合作经营,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保坪村,正朝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引的方向大步向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川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