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平:农村环境整治需要“接地气”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4-08-02作者:路芳

近日,记者在基层调研时发现,部分农村环境整治后更加“城市化”,行走在村里听不见鸡叫,池塘里也看不到鸭鹅。听不到鸡叫,闻不到犬吠,再也没有了鸭鸣,宁静是宁静了,干净是干净了。 问题是,这样的“美丽乡村”,真的是城市人眼里的“乡村”? 这样的治理,脱离了实际,忽视了“农村”这一重要的前提条件,引发村民不解与抱怨。农村的城市化治理真的容不下几只鸡鸭吗?

农村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区域,农民以种植、养殖等农业活动为生。这种经济活动方式也形成了农村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对于一些养殖大户来说,贩卖鸡鸭等家禽是经济的主要来源。对于许多村民来说,自家院子圈养家畜、家禽也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有农村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加持,他们只需简单喂养便可用来走亲访友或自给自足。这种生活方式不仅让村民感到满足,还增强了他们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饲养动物的人越来越少,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微乎其微。允许村民养鸡养鸭,与城市化治理并不相悖,反而是对居民基本生活习惯的尊重。

村民的疑惑,反映了有些干部在农村环境治理中存在“一刀切”的现象,根源在于离基层太远、群众意识淡薄,无法设身处地为基层百姓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相关干部要多站在田间地头想问题与找答案。畜禽类的养殖的确会给环境造成一定污染,但并不意味着污染是不可控制的。面对一些可能对乡村环境造成威胁的企业,相关部门需发挥治理中的智慧,积极推广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倡导绿色种植与养殖,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带领村民“绿色致富”。对于那些会对环境造成小范围影响的行为,倡导其自觉清理自家门户即可。

农村的城市化治理要求增强村民自治组织能力、丰富村民议事协商形式,让决策成为既能够反映老百姓的心声又能促进城市化治理的“好决策”。一些地方在进行治理时,没有听取民意,不仅违背农村城市化治理的基本要求,更反映其对治理核心的领悟不透彻。村民作为农村的主人,农村城市化治理的效果好不好应该由村民说了算。村民的满意度与幸福感是农村城市化治理的目的,也是治理工作中的重要标尺。

农村环境整治的初衷是提升村民生活质量,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但一味追求“城市化”风貌,忽视了农村特有的生态韵味与田园风光,便违背了整治的初衷。在村民满意的基础上,既保留“村味”又能改善环境,这才是符合农村治理的“城市化”。美丽乡村不仅要美丽,更要看得见炊烟,听得见鸡鸣,这才是美丽乡村的独特魅力。

责任编辑:王俊秀 胡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