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青海这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考察调研,先后察看了一所上海市对口援建的民族中学、一个促进了汉藏民族团结的千年古寺,体现了总书记对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关心和对团结广大信教群众、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视,也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再强调、再部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族工作,鲜明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顺应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趋势,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文化认同是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生动力,加强思想引领、推进文化融合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中之重。
加强思想引领,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一方面,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必须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要推动相关学科建设,优化学科设置,把准研究方向,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
另一方面,引导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再次谈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就植入孩子们的心灵”。青少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群体,通过多种途径加强青少年正确民族史观的教育,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公民意识,发挥好思政课在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促使青少年努力成长为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推进文化融合,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华大地,是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形成的,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与价值共识,孕育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需要久久为功。一方面,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充分利用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民族团结奋进故事,让史实说话,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今年5月30日,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政策宣传月”活动期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馆在呼和浩特民族学院举行开馆仪式。该馆展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各民族交融汇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为脉线,全面系统科学阐释中华民族的孕育与起源,立体式呈现内蒙古各族人民长期以来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的生动画卷。另一方面,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根据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发展需求,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具有中华文化底蕴、充分汲取各民族文化营养、融合现代文明的书籍、舞台艺术作品、影视作品、美术作品等充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库,使其能够更顺畅地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系统性、基础性工程,需要持续发力,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文化基础,凝聚同心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伟力。
(作者分别为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