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连队英雄的兵

——记陆军某合成旅“杨根思连”

中国青年报  |  2024-05-27作者:王裴楠

陆军某合成旅“杨根思连”官兵从严从难开展实战化训练,提升官兵打赢能力,图为载员下车战斗。季鹏/摄

    怀抱炸药包怒目圆睁,纵身前跃视死如归……近日,在陆军某合成旅营区内,一座新落成的杨根思雕像定格了这位“特级英雄”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瞬间。

    1950年,在抗美援朝战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20军58师172团3连奉命坚守小高岭。连长杨根思带领3排打退敌人8次猛烈进攻,在拼至仅剩自己一人时,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敌群,用生命守住了阵地。1951年,志愿军总部为杨根思追记特等功,追授“特级英雄”荣誉称号,杨根思生前所在连同年被命名为“杨根思连”。

    “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这是杨根思发出的英雄宣言,70多年过去了,一代代“杨根思连”官兵在“三个不相信”英雄宣言激励下,把一次次困难和挑战当作自己心中的“小高岭”,在任务中攻坚克难、冲锋陷阵。

    雕像落成仪式上,官兵们面对老连长的雕像誓言铿锵:“永远坚守小高岭,我们时刻准备着!”

陆军某合成旅“杨根思连”官兵每逢重大活动,都要在老连长雕塑前重温军人誓词,激发战斗意志,传承战斗精神。张永进/摄

    “老连长一直指引激励着我们前进”

    “我叫郭孟祺,我很光荣地成为‘杨根思连’第6981名战士!”2022年,正在读研的郭孟祺怀着参军报国的梦想来到军营,完成新训后被分配到“杨根思连”,庄重的入连仪式让他热血沸腾。但没过多久,他便开始怀疑起自己的选择。

    “‘杨根思连’的兵太难当了,队列必须是最齐,拉歌必须是最响,内务必须是最好,各种考核必须拿第一。”本以为作为“学霸”能够很快在连队崭露头角,谁知在各种评比竞赛中,自己成了拖后腿的人,刚来到连队的那段时间里,失落、迷茫的情绪一直伴随着郭孟祺,他觉得自己像个“败下阵来的逃兵”。

    发现这一情况的指导员并没有进行说教,而是给他安排了一项任务,在“根思小讲堂”给战友讲微课。试讲那天,郭孟祺本以为能凭着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感动战友,没承想却得到战友们“脚不沾地、理不走心”的评价。

    不服输的他在指导员建议下,一头扎进了连队荣誉室。连队接续传承的“功模档案”、维和烈士李磊带着血迹的防弹衣、战友从国际比武赛场上夺回的奖杯奖牌……在这里,用心感悟有关“三个不相信”英雄宣言的故事,他终于读懂了信仰的力量、英雄的本色、军人的梦想。

    “这一课,既是讲给别人的,更是讲给自己的。”正式授课那天,他围绕“忠诚魂与英雄梦”讲述的故事,赢得了战友们热烈的掌声。

    此后的训练场上,郭孟祺瞄着训练尖子奋起直追,在阶段训练考核中取得了总评优秀的成绩,被评为“根思尖兵”。他说:“老连长一直指引激励着我们前进,让我守住了自己的‘小高岭’。”

    “老连长在小高岭上抱着炸药包冲向敌群时,心里挂念的一定是祖国的大好河山。哥哥守在加勒万山脊,我想他也一定经常回望祖国的万家灯火。我也要刻苦训练当个好兵,做一个像他们那样把祖国母亲护在身后的人。”前不久,该旅战术训练场上,满身泥土的肖荣基在休息时与来自各单位参加集训的战友分享自己在“杨根思连”成长奋斗的故事。

    “在‘杨根思连’,我更加理解了哥哥的选择。”作为卫国戍边烈士肖思远的弟弟,他继承哥哥遗志参军,成为“杨根思连”的一员,像他的同年兵郭孟祺一样追随着老连长的脚步,逐渐领悟了“三个不相信”英雄宣言的内涵,从成绩垫底一路成长为全连训练标兵。为了把自己的技术、专业练得更精,已是上等兵的肖荣基,凭借出色表现加入了旅里的预提指挥军士集训。

    “不管老兵还是新兵,‘杨根思连’的兵全都要强不服输。”讲起自己连队,肖荣基非常自豪,“从机枪手改任狙击手的陆肖肖在旅狙击集训中成为结业考核最佳射手,已是连队通信技师的李伯利考取全旅第一个装步分队通信专业特级……他们和老连长、哥哥一样,都是我的榜样。”

    参军那天,有人问肖荣基:“如果祖国需要,是否会像哥哥那样毫不犹豫地冲上去?”当时他犹豫了很久,没有回答。

    去年,“杨根思连”官兵在执行某项任务前按照惯例留下自己的告别信,肖荣基在信中写道:“爸、妈、奶奶,当你们看到这封信的时候,孩儿已经奔赴前线,还望你们能够理解……国家有难时,军人就应该义无反顾地冲上去,我定会像哥哥一样奋勇战斗。”

    “让连旗在任务一线高高飘扬”

    “人在旗在!要让这面老连长和先烈们在小高岭打出的旗帜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2019年7月,付东旭作为“杨根思连”荣誉战旗擎旗手,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仪式战旗方队,与来自全军荣誉单位的擎旗手同场集训,面临随时可能成为替补的压力。

    付东旭不敢有丝毫懈怠,在30多摄氏度的训练场上,全力对抗身体极限,为了克服长时间站立造成的生理不适,他的大拇指在食指上掐出了一道深深的印痕。每当他快要坚持不住的时候,耳畔总会响起一个声音:“这里就是‘小高岭’,决不能给‘杨根思连’抹黑。”

    2019年10月1日,经过层层选拔的付东旭,作为战旗方队基准兵,高擎“杨根思连”荣誉战旗通过天安门广场,光荣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

    “那一刻,老连长和先烈们一定看到了他们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和平盛世。”作为杨根思生前所在班班长,每当有新兵问他光荣受阅的故事,付东旭总是告诉战友们:“接过先辈的旗帜,我们必须加倍努力续写荣光,让连旗在任务一线高高飘扬。”

    “亲爱的连旗,我想对您说,在任何情况下,我们只有给您增光的义务,没有给您抹黑的权利。”2016年5月9日,在南苏丹首都朱巴执行维和任务的“杨根思连”,举行连队命名65周年纪念活动,官兵在异国他乡面向“杨根思连”连旗庄严宣誓。

    两个月后,7月10日傍晚时分,在南苏丹政府军和反政府军交火位置,执行警戒封控1号难民营任务的“杨根思连”105号步战车遭遇袭击,维和战士李磊、杨树朋壮烈牺牲。当天夜里,接到可能遭受攻击的通报,“杨根思连”决定在维和营地、难民营外围预设反坦克狙杀组作为第一防线。

    “是已婚的、独生子的后退一步,是党员干部的向前一步。”连队挑选队员时,战士林思琦与战友们没有一人后退,纷纷主动请缨参战。最终,连队经过研究,选取8名火箭弹射击成绩最好、战术素养极佳的队员组成了一支突击队,每人携带4具单兵火箭筒奔赴各自战位。

    “决不能让敌人从我身前经过!”面对流弹四射、战机轰鸣,受领任务的林思琦牢牢钉在阵地上,控制着前方道路,直至第二天傍晚情况解除。回想起那漫长的一天,这个家里的独生子没有丝毫畏惧与后悔,他说:“当兵就要上战场,‘杨根思连’的兵就是要冲锋在一线。”

    2021年7月,连队驻地附近出现持续性强降水,数十座大、中型水库超汛限水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极大威胁。“杨根思连”官兵接到命令后,在半小时内完成人员收拢、物资装载,迅速向灾区挺进。

    “上游一座水库突然决口,洪水漫入村庄,群众被困。”机动途中,连队接到紧急通知后,立即成立突击队前往救援。天黑水深、地形不明,官兵借着手电的光亮进村逐户搜索,在水中开辟出一条救援生命线,成功转移被困群众。任务刚结束,由于情况紧急,来不及休整的连队官兵,又投入到了封堵河堤决口的任务中。

    “我是‘杨根思连’的一员,必须和战友们战斗在一起。”退役老兵董飞通过网络看到出现在救灾现场的连旗,与几名连队的退役老兵一拍即合,分别从山东菏泽、河南漯河、湖南韶山等地携带物资赶到抗洪一线,与战友们一起在连旗下奋战。

    历经10余个昼夜,“杨根思连”圆满完成封堵决口、加固堤坝、转移群众、灾后重建等任务。临别之际,董飞面向连旗郑重敬礼,他说:“‘杨根思连’的兵,已经把‘三个不相信’刻在了骨子里,我们永远追随连旗战斗在一线。”

    “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

    无人侦察定位、集火点穴击杀、精兵扫残夺控……在“杨根思连”训练场上,一幅信息化条件下的立体作战图景正在呈现,他们通过正面佯攻牵制,派出多个作战小组从不同方向同时突入“战场”,一举消灭了“敌人”。

    “我们连曾经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与强敌过招,深谙‘打仗硬碰硬,训练必须实打实’这个道理,始终瞄准最强的作战对手,立足最困难最复杂的情况开展训练。”连队干部仇安介绍,每次训练对他们来说都是一次没有硝烟的战斗,步机枪短点射的优秀标准,对于他们来说只能算作合格;战斗射击在实现正面即停即打基础上,他们紧贴实战设置倒射、侧射内容;分队战术训练中,“断通联”“放毒烟”“打冷枪”等难题频出,条件怎么复杂怎么设。

    如今,“杨根思连”官兵都能精通3种以上武器装备、训练课目成绩全部合格以上,干部骨干人人具备专业等级、个个精指挥懂技术,连队连续6年被集团军表彰为“强军兴训先锋连”。

    走进“杨根思连”研战室,官兵正围在一套新型电子沙盘系统前展开热烈讨论,这间集资料查询、沙盘推演、军情研究等功能为一体的研战室,刚建成不久。

    去年,上级翻新连队宿舍楼时,原本考虑到官兵日常训练比较紧张,计划增设几间娱乐室、活动室,但是“杨根思连”官兵一致请求增设研战室,作为展开敌情研究、创新战法打法的场所。

    “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在当天的研战活动结束后,仇安对大家说,“我们要像老连长钻研爆破技术一样,不断追求战法上的创新,打赢我们将会面临的‘小高岭战斗’。”

    近年来,连队每周组织干部骨干学习国际上最新战例的相关资料,研究战报战况、分析战法打法,努力把现代战场的信息搞精准,把贴近实战的战法学到手。他们还结合一些战争的进程,组织骨干围绕战场侦察、战斗编组、战术动作等方面,探索出百余条改进措施,并成功运用于演训实践。

    在一次某陌生地域演习中,“杨根思连”担负夺控重要敏感目标任务,他们奇招频出,采用小分队渗透制“敌”、狙击手远程狙杀等手段,打了蓝军一个措手不及,在有效保护敏感目标的同时成功歼“敌”。

    演习结束后,上级给予他们高度评价:“‘杨根思连’敢打硬拼的血性不减,巧打善拼的劲更足,这样的连队上战场,一定能让党和人民放心。”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裴楠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陈卓,陈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