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百万网红贩卖的精英教育课程遭官媒点名“不良价值观导向”,后有一众明星网红参与推广的“花蕾计划”公益活动疑似诈捐,近段时间的互联网可谓是“风云变幻”。从教育圈到公益圈,看似毫无关系的“破圈”联动,暴露出互联网信息良莠不齐的状况。这些“翻车”“塌房”事件的频发警醒着大众:亟待提高网络信息鉴别能力。
学会对流量“祛魅”是关键。“祛魅”作为近年来流行的网络热词,指的是消除对事物的滤镜保持独立的思考,不仅适用于人际交往,更适用于网上冲浪。
当前,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短视频平台兴起,不少人热衷于在网络世界寻找安身之地,学知识,做公益,休闲娱乐……互联网满足了网友的现实需要,极大地方便大众生活又提高他们网络冲浪的获得感。但背后却暗藏危机,网速越快,接触的信息就越繁冗复杂,信息容易被覆盖,传递具有滞后性。一方面,身处虚拟的空间,网民难以判断信息真假,在短视频等单向传播的情况下不仅容易陷入语言“陷阱”,还容易陷入流量漩涡。另一方面,流量自带话题和讨论度,容易放大作品的原本属性,让网民丧失判断力:一段平平无奇的话也能“引经据典”,一个不良的价值观也能“瞒天过海”。而不少博主为了流量不择手段,通过挑拨大众情绪,贩卖焦虑,制造对立等进行引流,从中传递出一些错误价值观和虚假信息。
流量能够让我们发现更多的“宝藏”,但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难以判断流量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被流量“牵着鼻子走”只会害了自己。前段时间热议的赵菊英家访事件中,“失信”人员被包装成教育专家,“霸凌式教育”引发网友愤怒。但仍有粉丝家长邀请其进行家访,除了自身教育观念存在问题外,家长一定程度上也受赵菊英的账号流量和人物设定的影响,致使他们盲目错信所谓专家,实际却伤害了孩子。最近,法律界专家罗翔教授也被不法分子假冒发言吸取流量进行诈骗,借他之名,移花接木,以假乱真。在流量和名气加持下,不少人深信不疑。
虽然国家一直致力于清朗的网络环境,但网络世界的庞大导致其少不了“监控死角”。假假真真,在算法的包围和流量的包装下,繁杂的网络世界更加考验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我们要学会擦亮眼睛,提高信息的鉴别能力,特别是对网红“祛魅”,对流量“祛魅”。不轻易因为点赞和粉丝量相信他人所传达的价值观,时时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不随波逐流。在购买商品时按己所需进行购买,学知识时将学习和思考结合有所鉴别,做公益时事先了解清楚不盲目跟随……总之,别被流量带着跑。
流量不等于质量,在期待优质流量出现的同时,学会鉴别流量,拒绝认知上的“流量至上”,才能成为真正的“冲浪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