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近日发布的报告指出,全球近六分之一的青少年遭遇过网络霸凌。为应对这一严重问题,近年来,意大利、英国、巴西等世界多国陆续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遏制针对青少年的网络霸凌行为,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
青少年遭网络霸凌呈高发态势
根据联合国对网络霸凌的定义,网络霸凌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的欺凌行为,所涉及的形式包括通过数字平台,如社交网站、聊天室、博客、即时消息应用程序和短信,以文本、图片或视频等形式发布电子信息,意图对他人进行骚扰、威胁、排挤或散布关于他人的谣言。有时这些行为是以匿名的形式实施的。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学龄儿童健康行为调查》的数据,16%的学龄儿童表示自己在2022年遭受过网络霸凌。这项研究基于对加拿大以及欧洲、中亚地区等44个国家和地区的学龄儿童的调查结果。调查发现,与2018年相比,遭受网络霸凌的男孩比例从12%上升到15%,女孩比例从13%上升到16%。
在青少年遭受网络霸凌最普遍的国家中,立陶宛、英国、拉脱维亚和丹麦排名靠前。西班牙一直保持较低的青少年网络霸凌水平,是欧盟国家中网络霸凌受害者比例最低的国家之一。
据英国“反霸凌联合会”2023年公布的调查数据,全英格兰约有四分之一(23%)的青少年反映曾遭受霸凌。调查还发现,通过短信、社交媒体、线上游戏等方式施加的网络霸凌已成为英国一种新的网络霸凌形式。
另据报道,意大利教育部2022至2023年度对全国185000名中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四分之一的意大利中学生声称自己是霸凌的受害者。这一数据比2020至2021年度有所增加。最近四年,意大利警方共收到1493起情节较为严重的涉嫌网络霸凌的报案。
在过去几年中,美国网络霸凌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相关统计结果显示,网络霸凌受害率从10%上升到60%。皮尤研究中心在2022年对美国13岁到17岁的青少年进行了一项网络霸凌调查。结果显示,约有超过一半(53%)的美国青少年表示,网络霸凌是他们这个年龄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此次调查显示,近一半的美国青少年在现实中遭受过网络霸凌。46%的青少年表示,他们至少遇到过一种形式的网络霸凌,28%的青少年则表示他们遇到过多种类型的网络霸凌。
还有数据显示,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青少年遭受网络霸凌的高峰期是男孩11岁、女孩13岁。
学者呼吁提供有效保护措施
有不少专家认为,针对青少年的网络霸凌比面对面霸凌更为严重,因为受害者难以“从身体上摆脱恐吓”,从而使得恐吓变得更为持久。
“为了保护青少年群体的身心健康,网络霸凌必须被视为重要的社会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欧洲区负责人汉斯·亨利·P·克鲁格说,“现在年轻人每天平均上网时间多达6小时,网络霸凌和暴力发生率的微小变化都可能对数万名年轻人的身心健康产生深远影响。”
克鲁格表示:“这既是健康问题,也是人权问题。我们必须站出来保护我们的孩子免于遭受暴力和伤害,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
实际上,整治青少年网络霸凌,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以保障受害者权益。
为此,近年来,世界多国和多个国际组织及儿童权益组织的专家学者大声疾呼,号召各国立即行动起来,通过立法、修法,遏制针对青少年的网络霸凌行为,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
儿童权益组织Terre des Hommes意大利总干事保罗·费拉拉说:“如今,通过严格的规则来预防和限制网络霸凌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正要求我们这样做。我们有责任倾听他们的声音,并继续与他们对话,以提高他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为此,我们提出了立法改革建议,旨在为青少年提供更有效的保护措施。”
世界多国陆续出台配套法律
为打击网络霸凌,世界多国陆续出台法律法规及配套政策。
意大利政府相继出台相关法律和措施,2017年出台的71号法令,允许在不能干预的情况下通过直接向社交平台或隐私保护机构提出申请来删除个人信息,随后又增添了网络霸凌罪。
今年1月15日,巴西政府正式颁布修正过的《儿童和青少年保护法》,其中将校园欺凌行为及网络上的霸凌行为纳入刑法中的犯罪行为,实施霸凌者将面临罚款甚至监禁。
根据巴西法律,通过社交网络、应用程序或网络游戏等进行恐吓的行为,除罚款外,还可处以2至4年监禁;如在社交网络或直播中诱导或协助儿童或青少年自杀、自残,虚拟社区的负责人、管理员等将获刑1至4年。
英国教育部2017年发布了指导性文件《预防和处置霸凌》,北爱尔兰还出台了专门针对校园霸凌的《校园霸凌处置法》并于2021年9月开始实施。
美国出台了《梅根·梅尔网络霸凌预防法》。该法案将网络霸凌界定为“任何人在互联网交流中,带有迫害、恐吓、骚扰他人或对他人造成实质精神伤害的恶意且使用电子手段的严重、持续性行为”。根据该法案,任何人实施网络霸凌,引起严重后果,都将面临罚金或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两者并处。
还有声音指出,打击针对青少年的网络霸凌,除了亟须立法外,还需要多方面共治共管。例如,网络平台应为受害者拿起法律武器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畅通平台举报、申诉机制。只有多个环节共同发力,才能让青少年不再成为网络霸凌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