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思政课大赛竟然在校内吸引数千人参与,并在学生中引起热烈关注。
这让山东农业大学团委书记祖文成有些意外。
今年1月,“山东农业大学首届大学生讲思政课大赛”决赛举行。以“新时代、新思想、新青年”为主题,大赛共收到上千组学生参赛作品。
在决赛中,以讲述山东农业大学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小麦遗传育种专家李振声成长故事为主题的作品《麦之一生,劳之一世》获得赛事一等奖。
该作品团队成员、山东农业大学齐鲁学堂园艺专业学生袁慧茜表示,“李振声院士是我们身边的科学家,他身上体现的爱国求实、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家精神让我们深受鼓舞。”
“同学们更加真切明白了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鼓励青年人要‘自找苦吃’,坚持把课堂学习与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也更加坚定了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的信心和决心。”她说。
如何发挥涉农高校学科专业特色,在构建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体系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这是山东农业大学团组织积极探索和实践的一个缩影和注脚。
在党的创新理论和青年之间架好“桥梁”
2023年12月,一场“强国复兴有我”科学家精神宣讲会在山东农业大学举行。
在现场,山东农业大学退休干部刘观浦为现场学生讲述了山东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余松烈“一生情怀系麦浪,半世心血满粮仓”的人生故事。
作为中国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奠基人之一,余松烈院士倾其一生从事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及教学推广工作,为我国冬小麦亩产量和总产量增长作出卓越贡献。
余松烈院士生前曾说,“我的成长,是向实践学习,向农民学习,理论联系实际,老老实实地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干的结果”。他主动申请前往农村工作,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一生与麦田打交道67年,即便90岁高龄时仍坚持下田。
余松烈院士的故事深深感染着山东农业大学第九期青马工程培训班学员王旭,“听了这样一堂课,我才真正读懂了一代代农大人扎根田间地头、服务‘三农’、默默奉献的家国情怀,接续传承、不懈奋斗,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
在祖文成看来,“我们希望用鲜活的故事让同学们深刻领会到老一辈科学家躬耕科研、心系家国的情怀与精神,引导青年学生夯实思想基础,锤炼过硬专业本领,主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乡村基层中建功立业。”
依托山东省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校史馆)、科学家精神展览馆等基地,山东农业大学团委构建了“思政课教师领衔、团干部主导、学生骨干支撑、青年学生主角”的宣讲工作队伍,通过个人的真实经历和实践感受,以小切口阐释大主题,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将理论政策等内容转化为“青言青语”“网言网语”,让党的思想理论如春风拂面吹向每一位团员青年。
在山东农业大学,让青年面对青年、青年宣传青年、青年影响青年、青年学习青年,一直是学校共青团探索青年思想政治引领的重要举措。青年讲、青年听已成为山东农业大学的新风尚。学校团委聘请思政课教师为导师,建立集体备课、学习培训和定期实践的工作机制,推出“岱下青年讲堂”“自强之星青春榜样”“驿站建设青春故事”“社会实践青年论坛”等具有持久影响力的“青年+”理论学习活动,推动更多团员青年站上宣讲台,为党的创新理论和青年之间架好“桥梁”。
把思政课开在田间地头
2023年暑期,山东农业大学“万名学子联万村 我为家乡作贡献”大调研社会实践活动在整个齐鲁大地开展。
10625名团员青年与774名教师一起走进16个地市、136个县(市、区)、1825个乡镇(街道)、55077个行政村,在田间地头、社区街道、乡镇企业、家庭农场,开展农业生产指导、技术推广、助农销售、志愿服务等活动。
2023年8月1日,一支师生调研团队来到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小泊头镇桥南李村。
作为调研团队一员,山东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李晓静自幼在小泊头镇长大,她知道家乡是以小麦、玉米为主粮,以冬枣作为特色农产品而闻名。
“但我不知道的是,因为家乡地处渤海湾畔,高度的土地盐碱化使得农作物产量较低,农业发展面临严峻形势。”李晓静说。
在调研期间,团队了解到当地果农虽然能够种植出皮薄肉厚、味道鲜美的冬枣,但是简陋的包装和不畅的销路使得他们的辛勤劳动并未得到应有的报酬。
如何把盐碱地变成“金银滩”?如何助力清脆香甜的冬枣扩大销路、增加营收?这成为调研团队亟待解决的难题。
李晓静说,依托团队专业融合优势,他们将收集到的信息及问题及时反馈给学校,“难能可贵的是,学校科研团队早已关注到类似农业发展难题并不断进行攻克,已经实现了盐碱地‘吨粮田’生产目标,正朝着‘超吨粮田’目标奋进。”
在调研期间,李晓静运用所学,专门将一种能够有效缓解果品腐烂的雾化熏蒸结合气调包装技术介绍给家乡果农。此外,她还通过PS、AI等技术设计新的品牌包装,向果农推广利用短视频平台出售果品的方式方法。
知农爱农缘何处起?李晓静说这次生动的“课堂”已经帮助她找到了答案:走进田间地头,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将成果挂满枝头。
对山东农业大学而言,大调研活动是一个接续奋斗的过程。
以大调研为基础,为构建信息化、智慧化服务体系,山东农业大学启动设计开发乡村振兴驿站App。
作为该App开发运营团队负责人,该校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数学科学系主任张亮介绍道,App针对每个驿站提供独立的线上空间,设计开发“推资讯”“随时问”“学农技”“找资金”等功能。
“农民可以随时通过App就农业生产、金融信贷等问题进行在线提问,学校有关专家在线解答。同时,学生科技专员依托App发布村里有关农业生产的照片或视频等信息,便于其他驿站及时学习或借鉴有关好的经验做法。”张亮表示,该App计划今年6月份正式上线运行。
如今,依托学校在山东省挂牌设立的4003个乡村振兴驿站和开发的乡村振兴驿站App,学校团委在青年学生中聘任了4003名科技专员,引导和鼓励青年学生扎根基层,为乡村送技术、解难题,打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
“学校团委把乡村振兴作为育人的主战场,把思政课开在田间地头,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在田间地头做课题、写文章、推技术,已成为青年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新风尚。”祖文成表示。
“小舞台”写出思政育人“大文章”
“能够在青年学子关注的热点话题里挖掘出什么?给青年回馈什么?”这是山东农业大学团委一直关注的问题。
学校团委依托全国高校共青团新媒体重点工作室,打造以“岱下青年”微信公众号为龙头,包括B站、抖音等构成的新媒体矩阵。
同时,学校团委构建以“校团委宣传工作队+新媒体工作站+学生宣传员”有机融合的新媒体宣传工作团队,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庆祝建团100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创作推出“青说·二十大”“我和家乡的故事”“我来讲团课”等一批契合学生实际的网络产品,让青年学子在润物无声的网络思政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
今年3月,山东农业大学启动“青言青语话发展 凝心聚力冲一流”团课宣讲活动,激励全校青年学子用“青言青语”讲述高质量发展的新突破,用团队或个人参与社会实践、科学研究的经历和动人故事,从小切口入手、小事例破题,以青年学子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宣讲。
活动中,山东农业大学第八期青马工程培训班班长陈宇昂以《新时代农科学子的挺膺担当》为主题录制团课。“我以《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一书中第一篇《习书记邀请我们返家乡搞农村调研》为切口,从自身参与农村调研经历开始,融合学校暑期大调研活动中的身边案例来展开我的宣讲。”陈宇昂说。
在学校,同样火爆的还有以大调研活动为素材创作的原创话剧《我们的大调研》,生动形象地展现该校上万名师生奔赴乡村基层、助力家乡建设的情景。
山东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生栾靖博参演的角色是一名村党支部书记。剧中,当这位书记面对村子里桃树出现病虫害而发愁时,来自山东农业大学的一支师生调研团队及时帮助桃农解决问题,实现丰产增收。
栾靖博说,话剧在观众的热烈掌声中完美落幕,而剧中故事也感染着在场每一位青年学子。
近年来,学校团委持续深耕“文化浸润”行动,相继推出《岱下农科生》《岱下青年》等原创歌曲和话剧作品,深挖农耕育人文化底蕴,实现学科专业特色与成长成才需求“双向奔赴”,切实用一方戏剧的“小舞台”书写出思政育人的“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