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平:技术手段之外更需探索防欺凌“治本之策”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4-04-05作者:特约评论员李晶晶 曹凤宇

近日,福建一中学在厕所内安装防欺凌报警装置引发广泛关注。该校负责人表示,此报警装置设定了像“救命啊”“打人了”等一系列呼救敏感词,当发生欺凌事件时,校方可以第一时间接收到传来的呼救报警信号。运用技术手段来预防校园欺凌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但除此之外还需探索更多举措来实现校园欺凌的“标本兼治”。

预防校园欺凌是个公认的难题,难就难在其发生前成因复杂、发生时隐蔽性强、发生后取证困难等。相较于整洁有序的教室、熙熙攘攘的走廊、一览无余的操场等公共场所,厕所这一“私密空间”因不便于监管,往往成为校园欺凌事件的“首选地”。

其实在此之前,国内已有多所学校试点安装防欺凌设备,例如长春某中学的智能语音警报设备、成都某学校的AI报警系统等。不过,这些学校的相关负责人表示,自系统使用以来还没有真正预警校园欺凌的案例。在厕所安装防欺凌报警装置,既有助于遏制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也可为公众紧绷的神经松松弦,从而缓解近阶段公众对于校园欺凌事件紧张而又焦虑的情绪。

防欺凌报警装置的安装是学校为有效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一项创新性举措,也是一个实质性的进步。据介绍,作为报警装置核心功能的语音识别功能是通过预置的语料库实现的,能支持识别我国多种方言,并且报警信号还可以直接连接到警方。

然而相较于拳打脚踢的硬暴力,我们也要注意到校园里那些相对隐性的软暴力欺凌。软暴力带给被欺凌者的通常是心理上的伤害。在校园生活中,软暴力更多地表现为语言暴力。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组委会的一项调查显示,81.45%的被访学生都认为“语言伤害”是目前最亟待解决的校园问题。一个外号、一句嘲讽甚至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可能给“被害方”带来一定的心理伤害,但是这种软暴力欺凌的发生单凭技术手段是无法发现其中端倪的。此外,即使是在硬暴力欺凌中,如若受欺凌者因一些语言恐吓或其他因素而不敢呼救报警,那么即便是在防欺凌装置覆盖的场所,报警设备恐怕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因此,技术手段作为辅助的同时,也需要更多“人为”因素的干预。为了避免校园欺凌从“小错”变成“大罪”、欺凌者从“小霸王”变成“大霸王”,不仅要及时、有效地进行相关预防教育,而且在发生校园欺凌事件时,家长该把“孩子就是闹着玩”“一个巴掌拍不响”的说辞改一改了,学校也别藏着掖着“自己消化”了……各个主体都要真正行动起来,把“事”放在心上,从根上入手探索更多预防校园欺凌的有益尝试。

责任编辑:王俊秀,袁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