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31日至4月25日,“澄怀观道”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课题组学术研究个案系列展在云上美术馆举行,此次参展艺术家有张立农、芃芃、林晨曦、仝紫云。来到艺术家仝紫云的工作室,看到一系列未被展出的巨幅作品,随意涂抹的痕迹好像在表达着艺术家创作过程的随机、自由、不羁、疯狂的状态。“未完成”是很多艺术家作品的宿命,笔触、线条、色块的样貌里,总有些蛛丝马迹诉说着艺术家创作过程的艰苦、矛盾、不甘。所有的“未完成”,犹如进行中的“战场”!
狂热!
出生于河南省唐河县的仝紫云在家庭的影响下,从小就开始绘画。通过图书馆、书店等有限的途径,他如饥似渴的阅读西方艺术史、西方艺术哲学理论,临摹中国水墨、西方油画。回忆中,每个课间都是他画画的时间。
“一切耽误我画画的事儿都靠边站!我对画画是狂热的,要拿一辈子去赌,一直处于all in的状态。我这辈子,没有第二种可能。”仍然可以感受到激情、热忱、甚至近乎狂热,艺术家仝紫云表达了对自己艺术生涯的执念,“记得高中的时候,我读完《渴望生活·梵高传》之后,怀着对前途完全悲观的想法,我在妈妈面前跪下对她说,我这辈子要当艺术家,可能都养活不了自己,没有办法给您尽孝了。”
从枯燥的艺术技法训练开始(到顺利考取中国美术学院,仝紫云已经考虑清楚了未来的艺术道路——通过艺术创作去表达自己的情绪、人生观和世界观。艺术家复杂的情绪、敏锐的洞察、忠贞的信仰,成为艺术家永恒的创作源泉,每一次的主题,仝紫云都是先有创作欲望、创作想法。“人本身是个容器、是个管道,容器里装的是什么,究竟流淌出来的是什么,又能表达出来什么,反而是更需要去思考和关注的问题。艺术家其中的一个使命就是发现问题、指出问题,这样的作品往往更有力量、更需要勇气。”
提到艺术家的生存、市场和商业,如今的仝紫云乐观地说:“艺术创作者,最怕功利心。但是,这个时代给予像我这样艺术家巨大的‘红利’。在网络传播和自媒体传播下,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迅速地被艺术市场所知晓、看中、购买,进入市场流通。我可以不用从事其他行业,就可以养活自己,这是我小时候完全没有预料到的。目前,我完全可以按照心中的艺术理想、学术高度进行创作。现代社会可以允许艺术家抛弃的东西少一些、牺牲的东西少一些、放弃的东西少一些。”
观物!
观众可以很容易从仝紫云的作品中感受到极强的观念性、戏剧感。
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展览现场,仝紫云近几年的不同作品被陈列出来。小幅细腻的写实绘画以极其紧凑的方式铺满了一面墙,日常静物中的牙膏、一次性水杯、洗发水瓶子等成为绘画的主角,这些日常“不登大雅之堂”的物件好像变成了“会讲故事的道具”。卫生间一角悬挂的毛巾、洗衣机、垃圾桶、镜子以及睡袍等形成了真实的场景,充满了镜头感,似乎是画家平铺直叙的生活自述。虚构、梦幻、杂糅,所有的物品像是异变的精灵,生发出全新的生命体,绘画作品产生的生命力量,鲜活得让人惊讶。
“很多人都觉得我绘画中的物品,是不能入画的,而我认为它们值得被看到。”仝紫云说:“艺术作品的生命状态,往往与艺术家的生命状态密不可分,而艺术感受的形成、传递却不可避免的具有递减性,饱满的情绪通过作品让观众获得感染,会打折一样,不似我心中丰沛了。”
初到“澄怀观道”观展,迅速被艺术家仝紫云两幅巨大的《观物》作品所震撼,连绵的山脉、阴雨的烟云之间,充满末日废墟感的无生命的盒子被某种生命体撕裂、挤压,以扭曲的形态堆叠在一起,以长卷的形式延展出宏大的命题,这些盒子是建筑吗?是植物吗?是园林吗?是机械吗?画卷足足有一墙高,观众可以迅速被带进强烈的情绪和壮阔的场景叙事里。
有的观众感慨说:“‘中国版格尔尼卡’就在我面前,隐喻、象征、悲凉!”
“真的有那么多盒子!”仝紫云说,“200个吧。我跳上去、踩上去,盒子变形了,充满了偶然性,这个过程非常好玩。盒子可游可居,堆叠在一起充满了废墟的危机感。最初,想要诉说物品从生产、消费、使用、废弃、消亡的全生命周期,后来逐渐变清晰,这些工业时代运输的盒子可以被赋予更宏大的命题,关于人与物、人与世界的关系,于是就有了今天的作品。”
审视!
从静物、人物、观物、审视……仝紫云的创作有着一贯性。
“有时候睡眼惺忪突然会被某种灵感刺激到,就会冲过去摆出一个场景,而有时候又是先在画布上进行构图和勾勒,然后再反过来构建一个场景。当仙人掌、陶俑、中药柜子、自画像等被放置在一起时,我找到了生命这一核心命题,我发现这个场景和我绘画理想接近了。”谈到审视这一系列的创作时,仝紫云拉开中药柜的抽屉,他曾经将公众对艺术家的标签、质疑等变成小卡片放在里面,与普通观众进行“寻医问药”般的解答,跟涂鸦一样,通过线下展览的互动形成作品与公众的思想交流。
“岁月的痕迹、性格内里、生活表象下隐藏的困惑纠结和痛苦,是我特别希望描绘出来的。我喜欢米开朗基罗那种英雄式的人物,又喜欢拉斐尔那种细腻唯美的古典人物。”仝紫云曾经用五个星期画过一位老人的面部,“跟他对话,你可以感受到他的乐观、开朗,但是在我的画作中,整个氛围阴郁极了,紧缩的眉头、微闭的眼睛,我仿佛看到了他灵魂世界无声的倾诉一般。几年之后,我得知当时的他,已经肺癌晚期,每天都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当人的痛苦被看见、被描绘出来,本身就是关切,或许艺术绘画可以给他和观众产生一点点治愈。”
艺术家仝紫云在画展的自述中写道:“在我的思维中,存在着很多彼此矛盾和冲突的观念。我很难解决好这些冲突,有时候就任由这种种矛盾自由发散,呈现在作品中。虽然痛苦,但思维总是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并由此产生源源不断的创作。绘画肯定是内心的真实呈现和表达,如果没有内心的挣扎,画面上是不会挣扎的。”
以一种近乎神奇的蓝色,仝紫云最新作品《香格里拉纳帕海雪景》《梅里雪山》等让人一眼难忘,蓝得有些不真实。仝紫云说:“我不希望我的风景作品是平铺直叙的明信片,也通过一遍一遍反复画,在细节里藏了很多,有时间的叠加、不写实的山脉、与众不同的蓝。蓝色很难画,技术上存在很多难题。”
在仝紫云的创作探索中,他经常允许自己的一些“出走”,出离到平时的创作之外的某种状态,每幅画都希望做一些新的尝试和突破。接下来他将继续延续审视这一系列作品,展开到6米高、10米高这一篇幅。
目前,仝紫云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他非常崇尚知识。数十年的绘画创作中,仝紫云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和追求,他不希望自己以一种风格画下去,而是试图用不同风格的作品建立属于自己的绘画系统,未来,他将用一生的时间去实现这个宏大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