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平:为抑郁症纳入医保的建议叫好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4-03-13作者:特约评论员郑婷婷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民众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多名代表呼吁关注的重点。其中,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作协主席冉冉的“将抑郁症纳入医保目录”建议更是迅速登上热搜并引起网友的广泛支持和共鸣。将抑郁症治疗纳入医保目录,将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和精准的救助,有利于提升公众对于此类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从而推动构建一个更加健康、温暖的社会环境。

当前,由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焦虑、自伤等心理问题也随之频发。据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显示,我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6.8%,其中抑郁症为3.4%,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9500万,每年大约有28万人自杀,其中40%患有抑郁症。可见,抑郁症已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关注抑郁症患者面临的普遍问题并予以解决,真正做到让患者“支付得起”。心理疾病是一种慢性病,治疗周期长、开销大等特点以及家庭层面对心理问题缺乏重视,都会导致患者耽误治疗时机,从而使问题也变得更加严重,等到患者突然出现自残行为,一切都为时已晚。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冉冉通过履职调研建议将心理治疗项目纳入医保门诊统筹,不仅能够缓解患者的经济压力,提高人们遇到心理问题寻求医疗救助的积极性,也能让更多的人关注到心理健康,提高对心理问题的认知。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许多地区已经开始了对心理治疗相关服务纳入医保的积极探索。早在2016年10月,北京市就开始试点将心理咨询纳入医保,海淀区原卫计委启动了心理卫生服务活动,为首批34个社区心理咨询室授牌,其中有7家设立在大学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为老年群体、在职人群、学生群体开展服务。广东、江苏等地针对“心理治疗”纳入医保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各地对于将心理治疗纳入医保的先行先试,满足了当前处于快节奏时代的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保障需求,是对于现实存在问题进行思考所得出的正确解决之道。

心理健康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任重而道远,让心理治疗不再成为“心病”还需各方共同努力。现如今,心理咨询从业者匮乏,人才培养以及薪资保障等措施不健全等问题,导致抑郁症干预的范围不够广,不能及时对部分患者进行治疗。将抑郁症纳入医保行列,有利于推动相关医疗资源的投入和使用,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到心理治疗行列中。相关部门也可以在此基础上,鼓励县级医院通过自有人才专项培养或人才引进等方式,储备更多的精神心理疾病专业人才。与此同时,还需考虑到心理咨询等心理疾病治疗手段同一般身体疾病治疗所花费的成本是不同的,应参考高血压、糖尿病这类特殊病种补贴,将焦虑、抑郁类常见精神心理疾病用药半年以上的患者纳入医保慢性特殊病种补贴范畴,以此进一步降低精神类疾病患者的家庭负担。

此外,应不断开展心理科普教育,让大家了解抑郁症的性质、表现以及危害。民众自身也要重视心理健康并及时察觉自己的情绪变化,如果有压力,可以通过向身边人倾诉等方式缓解,必要时可寻求专科医生的帮助。

抑郁症,这个看似无形的疾病,却让很多家庭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心理健康问题不单单是个人的隐私问题,更是当前全社会需要共同解决的实际问题。未来,期待随着医保体系的不断完善,让更多的患者“花小钱,治好病”。

责任编辑:王俊秀 郭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