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4-02-26 22:08
作者:梁璇
被困事件频发 户外运动如何才能“准备充分”?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月26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梁 璇)近日,“北京5名高中生爬野山被困,100余人冒大雪34小时成功营救”的新闻引发关注,中国登山协会培训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职业资格户外教师孙涛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时表示,自新冠疫情发生后,有益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受到公众推崇,参与徒步登山等户外探险活动的热度也持续上升,但户外本身就存在一定风险,“一定要准备充分,不可贸然行动”。

体力不支、迷路、天气骤变,造成5名高中生被困的原因在户外探险活动的意外事件中十分常见,“他们缺乏对风险的预判以及问题发生后的应对能力。”孙涛表示,户外运动知识的欠缺是意外事件频发的关键。

以天气为例,“这个季节,华北地区常见低温和风雪,一方面会大大限制人的行动能力,另一方面,容易带来低体温症的情况,严重的可能丧失运动能力甚至造成死亡。”孙涛表示,去野外徒步登山,对天气情况的应对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确定,一个不确定”,其中,相对确定的天气情况需要尽可能了解目的地所属区域详细、具体的天气信息,不能依赖城市的天气预报,“比如,我要去延庆爬山,就不能参照北京市区的天气预报”。而面对不确定的天气情况,如山里的小气候,完善必备物资是关键,“不能按最好的天气做准备,而要尽可能周全,以保证在最恶劣的天气情况下也能全身而退。”

对于目的地信息的收集,孙涛建议可以参考中国气象网等权威平台的公开资料,同时也可以咨询专业户外指导员或目的地的山民,“结合你的行动计划、户外运动能力,就当地天气、地形、植被等情况征询对方意见,从而了解目的地基本情况,评估个人能力、装备能否跟当地自然环境的需求相匹配。”

此外,孙涛强调主动向景区或相关管理机构报备的重要性,“大家可能嫌麻烦,会排斥这件事,但关键时刻,这个举动可能就是你的救命稻草。”他表示,如果有险情,通常报备过信息,工作人员就能根据当地情况评估被困者的位置,提高救援效率,即便被困者没有主动报告险情,工作人员也会根据实际情况推测是否有危险,从而为救援争取时间。

若是迷路且手机失去信号怎么办?“迷路本身风险不高,但迷路的衍生风险非常高,比如惊慌失措后的滑坠、被迫在山林过夜容易出现失温等。”因此,孙涛建议遵循“STOP”原则,即S(Stop暂停)先停下行动,不要再继续盲目地走;T(Think思考)回想迷途路段,回想自己是什么时候走丢的、最近一次遇到人类的痕迹,譬如较硬的地板、步道、栏杆、路条等等;O(Observe观察)观察所处环境是否安全、检查身上有哪些剩余可利用资源、寻找遮风避雨的地方等;P(Plan计划)拟定分配水跟粮食等待援计划,尽量保持干燥、保持温暖,此时,就是考验装备的时候,“凡涉及户外运动,不要因为‘当天往返’就轻装上阵,头灯、防风防雨的衣物、保暖衣物以及餐食都是必备物资。”

“若是景区和相关管理部门能在说明和标识上加以完善,将有助于更多人更合理地评估、判断自己的行动计划,从而避免风险。”孙涛表示,当群众对户外运动的需求不断提升,相关服务的升级也应提上日程。

(视频源自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山地中国”抖音官方账号)

责任编辑:曹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