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传统节日“潮”起来?代表提出要贴合年轻人的特点

澎湃新闻  |  2024-01-23作者:邓玲玮

传统节日是“活着”的文化,青年是文化传承的希望,如何让传统文化走进青少年的心?

2024年上海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团市委副书记、市青联主席邬斌提交了一份《关于进一步引导青年坚定文化自信过好中国传统节日的建议》。

邬斌表示,我国传统节日如除夕、中秋、重阳、端午等,历经千百年的传承与发展,积淀了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精神内涵和价值追求。但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生活在城市的青年缺乏节日参与度、仪式感和体验感,使得传统节日对青年的吸引力逐渐下降。

如何让更多青少年关注、喜爱传统文化?

邬斌建议,在强化传统文化教育中增强文化认同。可以加快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以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强化对传统文化内涵的阐释,让传统文化进课堂、让民俗艺人进校园,相关部门可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和资源倾斜,鼓励学校加大投入。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作为补充,鼓励家长言传身教,动员呼吁社会力量参与,推动成立相关民间组织,做好对民俗节日活动的政策推动、组织引导和调查研究。在强化传承文化教育中增强文化认同。

着眼未来,邬斌提出需要为传统文化创新赋能。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加大春节、元宵、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宣传力度;贴合年轻人社交特点和消费特点,组织开展龙舟赛、重阳登高等节日活动等,让传统节日“活”起来、“潮”起来、“火”起来。

不仅如此,也需要在多元文化交流互鉴中坚定文化自信。邬斌建议进一步推动对外交流,以融通中外文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描绘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将中国传统节日与漫画、CG绘画等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对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起源进行解读与艺术创作,通过一个个中国节日,让世界读懂中国符号。

此外,加强民间戏曲、音乐、歌舞、曲艺的创作,推动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技艺大师等参与各类跨国交流,对外输出更加鲜活、灵动的中华文化,感受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大国的创造力、凝聚力。

责任编辑:陈戈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