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不同国家的给小费传统

北京青年报  |  2023-10-12

为什么外国人会对小费问题如此执著,这些国家给小费的习惯又是如何来的?目前不同国家“给小费”这一规则的社会现状又如何,是否也像美国一样遭到“吐槽”呢?本期不同作者介绍小费文化。

    美国:为什么在这里必须要给小费?

去过美国的人都知道,美国的小费是一定要给的。比如,在纽约坐出租车,如果要使用信用卡付款的话,付款屏幕上首先跳出来的页面是问你要给多少小费,而且这个页面是不能按“跳过”的,也就是说,不管他服务多么糟糕,你都至少要输入0.1美元,然后才能进入车费付款界面。有意思的是,假如你付0.1美元给司机作为小费,基本相当于在侮辱对方了。

    给小费几乎成餐厅管理工具 帮助老板降低工资

小费是指顾客给为他们服务的人额外支付的一笔费用。在美国,小费常见于餐饮、酒店、导游、出租车等各类服务行业,给服务员小费是客人对服务人员表达赞赏和感谢的方式,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礼仪。

在餐厅内部,给小费已经成为一种管理工具和一种帮助老板降低工资的方法。美国从事服务业的人员工资非常低,微薄的月收入无法支撑基本的生活需求。某些州的服务员甚至没有底薪,小费成了他们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在美国,小费虽然非法律规定,却已经深入人心。除非顾客遭遇极其糟糕的服务,否则几乎不会忘记给小费。

    给小费本是基于服务水平 但如今招来不少抱怨

顾客出于责任感和慷慨给小费,但也是为了避免尴尬。有时候,给小费的金额甚至是基于服务员的长相或种族,而不是提供的服务水平。

按照美国人的解释,只要把食物从食堂端到餐桌上就是“服务”,哪怕你饿着肚子等了半个小时,同时那个服务员还没给你好脸色,再或者忘了给你拿刀叉且半天叫不来。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在美国忘记给小费或者给的小费低于一般标准,服务员可能会表现出不高兴,或者会追问顾客服务是否满意。

当然,美国的小费文化因为要客人多付钱,还是会有游客或者本地人会抱怨,认为根本就没有什么服务,为什么还要给他小费?可能因为这个抱怨,导致在美国餐厅即使你只是静静地坐在座位上吃饭,餐厅服务生还是会非常频繁地过来关心你是否用餐愉快。不去问你,又好像显得没有在关心你,因此,服务生每15分钟就要来问一次。

    本世纪发达起来的美国 给小费也为体现自身优越感

在17世纪的英国,贵族们拜访亲友时,会骑着马带着家眷待上一个多礼拜。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通常会给对方家的仆人一些打赏,一方面是表示感谢,另一方面也是展现自己的社会地位。如果一开始没有给过小费,那么仆人也不会有什么反应;但是一旦曾经收到过这种恩惠,再不给予就会让仆人生气。如果你不给仆人小费,他们会牵着你的马绳微笑着不让你离开。后来,情况变得越来越糟糕,仆人甚至会在不给小费的客人汤里吐口水,有的还会在不给小费的客人大衣口袋里放些食物残渣。

美国没有皇室和贵族,但在经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发展壮大之后,美国的经济也发展起来。那么,如何体现自己的优越感,“小费”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小费是一种隐性且带有神秘感的消费方式,在文艺复兴后,西方人的消费观念开始转向“消费至上”,更加注重无形的服务,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舒适度以及优质的服务环境。文/七七

    探秘加拿大小费文化 在加拿大生活你该知道的事情

虽然加拿大是一个多元文化和包容开放的国家,但是在小费文化方面,却有着一些独特的规则。作为在加拿大生活的一部分,了解和遵守小费的规矩是十分重要的。

    “给小费”作为普遍习惯 在加拿大却没有明确起源

小费在加拿大是一种普遍习惯,但它的起源却没有一个确切的时间和地点。一般认为小费文化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是一种主仆关系的习俗,仆人可以因卓越表现而获得额外的小费。据传,在加拿大的早期,由于工资水平较低,酒吧和餐厅服务员只能依靠小费来补充收入。同时,为了给顾客更好的服务,服务员会争取获得更多的小费。因此,加拿大人们逐渐养成了在吃饭或者消费时给服务员小费的习惯。

    出租车司机、美发师、导游等也有收小费习惯

在加拿大,小费的金额一般是在餐厅、咖啡厅等消费场所的总价上加上15%至20%不等。这个金额可以根据服务的质量进行适当调整。如果服务非常出色,消费者可以酌情多给一些小费,反之则可以少给或者不给。但是,小费的金额不应该低于10%,否则服务员可能会认为您对他们的服务不满意。

加拿大一些餐厅还会自动收取服务费。这个服务费通常是在账单上明确标注的,如果你看到账单上已经包含服务费,那么就不需要再次给服务员小费了。但是,如果你对这个服务费不满意,可以在账单上提出来与餐厅协商调整。

除了餐厅和咖啡厅,加拿大还有一些行业存在收小费的习惯。比如,出租车司机、美发师、导游等行业。一般来说,这些行业的小费比例会低些,通常在10%至15%。

有没有不需要给小费的服务场所?快餐店(包括堂食/外带)、商店/购物中心导购人员、超市、点外卖(自提)等,这些场合/对象是不需要支付小费的。

    出门要预备些现金零钱 方便给小费

在加拿大,并不是所有餐厅或者消费场所都提供刷卡服务,很多时候还是需要使用现金的。因此,平时出门要习惯准备一些零钱或者小额钞票,遇到需要给小费的场合就可以使用了。当然,可以刷卡结账的地方会更方便,POS机会提供小费选项,一般就是百分比,10%、15%、20%等,也可以手动输入一个百分比。学生党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去选,一般在10%至15%之间。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加拿大的中国餐馆也已经入乡随俗,在消费里加入了小费选项。所以同学们切记,不要因为是去中国餐厅吃饭就觉得不用给小费哦!在加拿大,无论是中餐、西餐、日料……都是要给小费的。

在加拿大,小费文化早已成为一种习惯,也是服务员和消费者之间互动的一种方式。然而,小费的多少并不是一种硬性规定,而是根据服务质量,不要因此过度消费或浪费,只有在合理、适当的范围内使用小费文化,才能更好地体验加拿大的生活和文化。

文/李继瑛(加拿大乔治亚学院)

    英国:给还是不给?小费有大学问

去英国生活,难免会出去吃个饭打个车,而在接受过服务员或司机的服务之后,就会碰上要不要给小费的问题。“小费”这个问题,应该或多或少都困扰过大家吧?该不该给,什么时候给,给多少合适?今天就来给你细细地分析一番,下次有机会来英国,就不用再纠结了!

    小费起初是为保证服务迅速

这还要从18世纪的英国伦敦说起,当时英国酒店的餐桌中间会摆放写有“To Insure Prompt Service(保证服务迅速)”的碗,顾客只要将零钱放入其中就会得到迅速周到的服务。

这种做法得到了顾客的广泛接受,因此在英国餐饮圈蔓延开来,久而久之在西方国家变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To Insure Prompt Service”这句话开头字母的缩写“Tips”也因此成了小费的正式名字。

    哪些场景需要给小费?

    场景一:酒店

在英国住酒店,比如帮您搬行李的行李员和主动帮您叫出租车的门童,一般给1至2镑的小费以示感谢。

如果觉得房间的保洁做得不错,可以在退房前,把1至2镑小费放在桌面或者枕头底下给清理房间的服务员。

不过英国大多数酒店会把服务费算在酒店的费用里面,所以你也可以不用另外再加。

    场景二:出租车

英国没有规定要给出租车司机小费,因为出租车费很多情况下不是整数,你也可以把需要找给你的零钱给司机作为小费。当然如果你坚持要找零,司机也会找零。

如果你坐的是提前预约的Minicab(小型出租车),或者接机/送机时司机帮你搬行李,那么给2至3镑比较合理;如果乘坐的是Black Cab(黑色出租车),真要给小费的话,一般大概是10%。

    场景三:餐厅

这是最常遇到需要给小费的情况。点菜式的餐厅有些会直接把10%至15%的小费计入到账单中,所以如果看到账单上有“服务费”这一栏就不用付小费了。另外一些餐厅就会准备一个容器或者一个小皮夹,把账单放在里面,让顾客在结账时把小费放进去。

如果餐厅的服务、上菜的速度以及你对用餐过程的总体满意度很高的话,你也没有理由不支付。反过来,如果遇到无礼怠慢,或者饭菜出现质量问题,那你也完全可以选择不支付。

除了快餐店一般不需要给小费,大多数餐厅征收小费的形式都是这两种:一种是餐厅直接征收服务费,另一种是结账的时候自己决定小费的金额。

    给小费方式一

    餐厅直接征收服务费

餐厅直接征收的服务费会直接写在账单里,一般在点单时你就会在菜单的下方看到餐厅服务费征收的比例。

在伦敦,餐厅征收的服务费一般是账单金额的12.5%,会写着“servicecharge”的字样。

当然,如果你觉得餐厅的服务态度真的令你不满意,遇到无礼怠慢,或者饭菜出现质量问题,那你也完全可以选择不支付。

    给小费方式二

    自己在刷卡机上选择小费金额

经常去餐厅吃饭的小伙伴应该有注意到,一些餐厅会准备一个容器或者一个小皮夹,把账单放在里面,让顾客在结账时把小费放进去。有些餐厅在拿卡结账时,刷卡机上会先出现一个“Gratuity”的字样,让咱自己往里输金额。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给小费,一般在餐厅吃饭,给10%至15%的小费是比较常见的。这时候服务员可能就会睁大眼睛看着你,期待你能多给点小费,让人莫名有种“写少了拿不出手”的压力。不过给不给,金额多少始终还是取决于消费者,也取决于餐厅的服务质量。

虽然小费文化起源于英国,但是现在英国小费意识并没有那么强,总体来说不算是一个小费国家,不会有强制要求,给和不给当然主要看顾客的心情以及服务的质量。

文/安妮老师(英国杜伦大学商学院硕士、海德国际教育创始人)

    知识链接

    为何小费是消费者的本分

    服务好却成“情分”?

这几年身在北美,我时不时会产生一种“吃不起餐馆,点不起外卖”的挫败感。前几天看到好多美国小年轻在tiktok上吐槽“美国小费文化正在失控”,我才顿悟:原来天下苦小费久矣!

    小费在美国劳工法上能找到依据 但并非法律强制规定

在近年的通胀之下,北美越来越多的店家把最低小费“建议”成了18%至30%,等于你100块钱东西至少得多付25块钱。

其实一开始,美国人抵制过小费,甚至一些州将小费定性为商业贿赂,严令禁止。1938年,小费在《公平劳工标准法》中被正式确立,大概意思是,服务员的工资标准比一般员工要低,因为部分工资来自于小费,规定雇主只需确保服务员加上小费的收入达到联邦最低工资标准即可,从此小费成为服务业从业人员收入的一部分。

然而现在的情况是,很多服务员普遍宁愿要小费不要底薪,因为小费是按照菜金和酒钱的比例算的,客人点得多就赚得多。很多客人还习惯给现金,那就更棒了——不用交税。美加两国如今没有法律规定消费者必须向服务人员支付小费。

    北美的给小费方式 有些“不讲武德”

记得20多年前,我第一次去欧洲旅游,在餐馆吃完饭,服务生递给我爸一个小托盘,上面扣着一张纸,我爸在上面写了写,然后把钱夹进去还给服务员。过一会儿服务员回来,盘子里是零钱和那张纸。我爸拿了纸,我伸手去拿剩下的钱,被他阻止。

这种小费方式就比较得体:客人在纸上写上小费金额,服务生拿到后面去结账并准备好客人的零钱和自己的零钱,全程没有直接的“数字”接触。

“君子取之有道”的生财文化,到了北美就压根儿没啥“武德”可言:结账时服务生拿个POS机站在你面前盯着你按,让你在服务生眼皮子底下选择,太让人不适了。这还不是“吃相”最难看的,按消费金额算百分比给小费也就算了,可是几乎所有商家递给客人的账单,都是消费金额+税的价格,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算小费,相当于我得打赏感谢服务员收税辛苦吗?

我不止一次遇到,哪怕打包带走,或在奶茶/甜品店非堂食,也会被要求选18%、20%、25%,别问,问就是“打包了、劳动了”。当然,也可以厚着脸皮选择不给小费,如果你一点都不在意服务员那副真情流露出的“你欠我的”表情。说到这我就来气:凭什么商家要钱要得这么心安理得?

还有一点让我迷惑:如果菜单上只是菜钱,服务费用另算勉强合理,为什么理发、开锁、打扫也要小费?这些服务的定价本来就是购买服务的啊!

    服务水准和小费不匹配是最大问题

其实我对这边小费文化有抵触情绪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北美服务业那么烂,根本不配要小费。服务员只负责倒自来水加冰和上菜,在你满嘴食物的时候来关心一句:Are you OK?凭什么要给至少15%的小费?倒水、上菜,难道不是服务员最本职的工作吗?

小费节节攀升,但北美服务质量和服务意识还停留在上个世纪。欧洲服务也是倒自来水,但人家饭菜好吃啊;东亚圈100块的消费“卷”出300块的服务,但恰恰这种质量,人家不收小费。但在北美,给小费成了消费者的本分,服务好却成了“情分”。

文/皇家山翠萍(旅居加拿大)

责任编辑:胡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