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幼儿园里“种”未来

以职业尊荣感提升幼师的获得感,是“幼有善育”的重要保障

中国青年报  |  2023-05-31作者: 田昕禾

孙秋宁在和孩子们一起为儿童节“跳蚤市场”做准备。受访者供图

    临近“六一”,幼儿园教师孙秋宁正忙着和孩子们一起筹备儿童节“跳蚤市场”,带他们制作“招牌”和“广告牌”,吸引更多“顾客”前来选购。

    这次活动中,孩子们可以将闲置的物品或手工制品拿到幼儿园,兑换成“换购券”,然后在“跳蚤市场”里兑换喜欢的物品。这个寓教于乐的活动,是天津市河东区第一幼儿园(以下简称“河东一幼”)的老师们送给孩子的节日礼物。

    “我们经常组织这样的活动,前段时间还带着孩子们体验了从种黄豆到做豆浆、制豆腐的整个过程。”河东一幼教学主任张虹介绍,幼儿园的课程和活动是让孩子们在动手、动脑的模仿、练习中,了解世界、感受美好。“就像最近很流行的‘挖呀挖’,就是很多幼师都会带孩子们做的手指舞。朗朗上口、天真可爱,孩子们喜欢,大人们也被感染到了。”

    和孩子对话一点都不简单

    “在小小的花园里面挖呀挖呀挖,种小小的种子,开小小的花……”近期,这首童谣火遍全网,视频里的孩子们欢乐互动,屏幕外的网友直呼“治愈”。

    《花园种花》拍摄者之一毛葱小姐(网名)是一名00后,就职于杭州某幼儿园的她平时被孩子们亲切地称呼为“桃子老师”。在她的短视频平台个人账号上,一条“挖呀挖”的视频发布后一周内点赞量近千万,随之而来的是急速提高的关注度。

    桃子老师从未想到,上课前经常带孩子们做的手指舞竟会让她受到如此大的关注,这让作为一名普通幼师的她有些坐立不安。不久后,她在微博中写道:“谢谢大家的关注和喜爱,我真的没有挖到一套房,我还有几十条的反馈没有写,先溜了。”

    桃子老师告诉记者,她所带的班级有近30名小朋友,作为主班老师,她每天都要记录班上的小朋友们在园里发生了什么事情,上课时是怎样的状态等。这就是“反馈”,一项需要耐心观察、细心记录和专业分析的教师作业。对于幼师来说,工作中不仅需要童真的“挖呀挖”,也需要专业的“反馈”。

    桃子老师是位“新人”老师,刚工作不到两年时间。“幼师的确是一个磨练耐心和心智的职业,但我觉得,热爱一定是最重要的前提。”

孩子们体验磨豆浆的过程。受访者供图

    桃子老师回忆,在她最开始带班的时候,一名刚刚入园的小朋友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分离焦虑,一整天都需要有人带着。“那段时间,每天午休我都要抱他3个小时,持续了一个多月。我自己都没想到的是,我对孩子的这种需求非但没有感到厌倦,反而有了种‘视如己出’的感觉。”她笑道。

    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桃子老师切实地感受到想成为一名好幼师,只有耐心和爱心是远远不够的。

    小朋友对每一个家庭来说都是关注的焦点,但幼儿园是一个集体,老师就要尽最大努力去“拉齐”。“我们还要时刻保持情绪稳定,不能让个人的情绪波动影响到他们,而且需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小朋友的情绪变化是比较突然的,如果没有及时去关注,可能一句不经意的话就会伤到他们,不利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由于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年龄都比较小,需要成年人去照料他们的生活和情绪,幼儿园教师的日常工作必然非常繁杂。老师们要在保障孩子安全、健康的同时,去做好教学工作、家长沟通工作,还有业务学习、教研工作等。在饱和的工作中,还要始终给孩子们正反馈,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家长张女士回忆起儿子乐乐在读小班时发生的一件事,“老师用一句话就解决了我的难题”。

    刚进入幼儿园时,乐乐不能适应陌生环境,反复地哭闹要求回家,对此张女士束手无策。乐乐的老师却只用一句话就平复了孩子差点失控的情绪,“你在这里吃了三顿饭就可以回家了”。

    这种表达方式是张女士没有想到的,“吃饭是孩子可以认知到的安全领域,果真成功减少了他的焦虑。”孩子们还小,有太多不能理解的事,和他们对话一点都不简单。在张女士看来,老师能够发现孩子的问题,用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与其交流,非常厉害。

蔡逸涵和他的“巨作”。受访者供图

    “我觉得幼师要有读懂孩子的能力。”14年的教学经历让孙秋宁感触颇多,“每一个来到我们身边的孩子,他们的情感、性格、发展优势、兴趣爱好都不一样,只有了解他们、懂他们,才能在他们有细小需求时及时捕捉满足,在他们情绪有波动时迅速觉察,在他们出现关键成长点时给予引导支持。”她认为,读懂孩子的能力是一切高质量教育的前提,只有“懂”才能给予他们恰如其分的教育。

    在与孩子相处中孙秋宁也遇到过“头痛”的问题。

    她所带的班级中有个叫小朗的孩子,老师们经常会收到其他孩子的“投诉”,反映小朗抱、拽或者“打”其他的小朋友。

    在和小朗认真沟通后,孙秋宁了解到,这些所谓的“剧烈互动”并非抱有恶意,而是他想和别人交流的一种表达方式。她又和小朗的妈妈沟通,得知小朗曾和家人表达过在幼儿园没有朋友,也不知道其他小朋友的名字。

    从那天起,孙秋宁就每天带着小朗去认识班里的同学,帮助他去和小朋友们解释小朗的本意是想要和他们交朋友。“有一次,我看到小朗去靠近一个小朋友,他刚想用手去拍那个小朋友的肩膀,小朋友马上问他‘小朗,你是想跟我做朋友吗’?小朗的手马上放了下来,说‘是的’。那一刻,我真的好感动!”

    幼儿教育已经远远超出了“带孩子”的范畴

    大部分时间里,幼师就像是围着孩子转的“陀螺”,孙秋宁说,这是另一种“挖呀挖”,“不断地挖孩子们的潜力,种未来的种子,开美好的花。”

    工作中,孙秋宁随时观察每一个孩子的兴趣与性格特点,全力支持孩子的个性化发展。

    孙秋宁所带的班级中有一个叫蔡逸涵的孩子。有一次,班里组织轮船制作手工活动,他想要做的船因体积比较大,无法一次性完成。那段时间,他每天早上都提前半小时入园。小朋友们看动画片时,他也能忍住不看,全心全意地制作他的手工船。

    对于蔡逸涵在集体活动中的“离队”,孙秋宁并没有强制他追赶班级进度,或为了加速他的进程去“帮助”他,而是支持鼓励。“我觉得,让孩子通过一件事情感受到‘原来我这么厉害’‘我专注力这么强’,让孩子认可自己,这很重要。”

    孙秋宁打开手机相册,给记者展示了孩子们根据“郑和下西洋”搭建的“船队”,兴奋地介绍:“这个船,就是这个船,孩子们搭了28天!搭建过程中反复地倒塌,我都非常心疼孩子们,但他们最后还是搭成了,你看!棒不棒?”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这支船队,孙秋宁趁休息时专门去了国家博物馆收集资料,并拍照记录下来,拿给孩子们看。甚至在网上买了船模,让孩子们可以更好地观察细节。

    “有的时候老师是被孩子推着走的。”在孙秋宁眼里,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都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和成长需求。“现在的小朋友会关注到最新的流行歌曲、网络词汇等,我们作为老师也要去了解,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引导、更好地陪伴。”孙秋宁说。

    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指出,幼师需把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突出保教实践能力;研究幼儿,遵循幼儿成长规律,提升保教工作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的幼儿教育已经远远超出了“带孩子”的范畴,现在的“幼儿园”与以前“托儿所”的概念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如今社会对人的需求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从这个角度来说,儿童的成长阶段的教育应该是伴随性的,不能将孩子‘成长’与‘教育’分开,所以幼师的工作变得尤为重要。”

    储朝晖认为,孩子在3-6岁这个阶段,发展特点是不明晰的,要准确认知难度是比较大的,教师需要不断地观察幼儿在日常活动中的表现,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以前我们都提前写出教学计划,引导孩子去完成某个教学活动,但现在需要我们先观察孩子,分析孩子的性格特点和成长需求后,再制定下一步的教案。”张虹说,这样的教学模式必然会对幼师的各项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多年的教学经验让孙秋宁觉得幼儿教师的角色实际上是多样化的。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老师需要在面对不同情况灵活转换状态。“我们需要有天真的外在,就是要让自己成为小孩儿,和孩子们‘打成一片’,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好朋友、游戏中的好伙伴;但更需要有成熟的内在,我们是孩子的老师,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学习发展中的支持者。无论哪种角色,教师必须是‘儿童为本’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孙秋宁说。

    从“老教师”和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张虹强调,幼师必须有一个成熟的心理和完备的专业能力。“我认为幼儿教师应该是内心成熟的,甚至应该是博学的。”张虹认为,足够的成熟专业才能够妥善处理“多线程”的工作。在日新月异的当下,更需要教师拥有足够的内驱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

    把真挚的情感、探索的精神、专注的能力“种”在孩子心里

    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陈爱滢告诉记者,未来如果从事幼师这个职业,和小朋友们相处是她最大的期待,但社会认可度和薪资待遇的确会使她心存顾虑。在填报专业时,陈爱滢不顾家人的质疑,依从兴趣选择了学前专业。但据她了解,也有一些同专业的学长学姐因为现实原因选择了从事其他的职业。

    谈及幼师的薪资待遇,桃子老师坦言,“单从薪资上来讲,我觉得我们这个行业的付出和回报是不太对等的。”但对此她也显得比较释然。桃子老师大学是学英语专业的,“在不到两年的工作时间里,我的收获不光是那份报酬,还有小朋友的爱、家长的信任。”说到这里她眼睛里亮晶晶的,“虽然可能在收入上是稍微差那么一点,但对我而言,从情感方面是可以补足的。有时候我看着两个小朋友这样抱抱,就觉得很治愈、很美好、很幸福。”

    孙秋宁也有相似的感受。在采访中,孙秋宁常常用“享受”“幸福”等字眼形容这份工作。

    她一直觉得,在陪伴孩子们成长的同时,自己也在成长。当小朋友犯了错,孙秋宁会非常严肃地批评他们。过了一会儿孙秋宁会担心孩子们不开心、有情绪,想去哄哄他们。但通常发现孩子们早已经“消化”好了,依然会扑到她的怀里分享自己的“新发现”。“那时候我就觉得,我们成年人在很多地方应该向孩子学习。”

孩子们搭建的“船队”。受访者供图

    “孩子们会很认真地观察老师的每个细节。比如我今天涂了口红或者穿上了漂亮的衣服,孩子们会马上发现,而且毫不吝惜他们的赞美。他们也会分享喜悦给我,如果有好玩的玩具,会拉着我一起玩。如果你给他们一个拥抱,他们会还你一个,还会附赠一个超大音量的‘孙老师,我爱你’!”

    从业14年,孙秋宁也切实感受到了社会对幼儿园教师态度和认可度的转变和提升。

    她记得刚工作时,经常有家长让孩子称呼她“阿姨”。“那时候在很多人眼中,幼儿园教师这个职业就是照顾孩子吃喝拉撒的‘阿姨’,只有保育,无关教育。”但近几年,随着政府、社会对学前教育重视程度提升,孙秋宁明显感觉到“阿姨”这个称呼已经淡出了她的“工作圈”。在她看来,社会的认可是外在因素,幼师自己对这份职业的认可也不能缺失,要清晰地认识到幼儿教师的意义所在,不断去学习、深耕。

    这些年,张虹也见证了国家政策对学前教育的不断重视和推动。

    “2002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让学前教育产生阶梯式变化和质的飞跃;2012年《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让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更加清晰,教学目标也更加明确;2021年教育部印发的《‘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实现从多方面为学前教育提供指导。我认为我们学前教育的未来还是很光明的。”张虹说。

    储朝晖提到,在社会愈发重视教育的当下,幼师的重要性只增不减。以职业尊荣感提升幼师获得感,是对社会关切的回应,也是“幼有善育”的重要保障。

    政策的颁布,为幼儿教育向好、向上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支撑,幼儿教师们也对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有了更大的需求。

    孙秋宁坦言,她非常希望能够获得更多培训和学习的机会。“让教师得到提升机会,最终会带给孩子更多成长空间。教师有一桶水,才能给孩子一杯水。”

    在和孩子们“厮磨”的14年时光里,孙秋宁常常觉得自己非常幸运,“有时候感觉我和孩子的角色互换了,是他们带给我太多的幸福感”。她一直觉得幼儿教育是播种的教育、爱的教育,老师要把真挚的情感、探索的精神、专注的能力“种”在孩子的心里,不知哪一刻它们就会发芽开花,会助力孩子一生的成长,为孩子带去一生的幸福。

小朋友们的“跳蚤市场”在“试营业”中。受访者供图

    “我希望我的孩子们在进入社会的首发站里,能够尽情地享受人间的温情、童年的快乐、世界的美好,自带阳光,在未来的人生路上勇敢做自己。”这是孙秋宁在“六一”前郑重许下的心愿。

责任编辑:黄冲,王岑予,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