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退编外人员应同步推进机构改革

中国青年报  |  2023-03-24作者:龙之朱

    精兵简政,地方开始行动了。

    据媒体报道,哈尔滨市编制委员会近日公布,从3月初起,开展市级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人清理规范工作,到6月底结束。此次专项整治行动的实施对象为市级机关、市属事业单位现有雇员、行业专职人员、工勤人员和单位自聘人员。

    地方机构改革的第一落点,落到编外人员上,并不令人意外。哈尔滨不避繁难,在省会城市中率先推进这项工作,值得肯定。

    这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接入经济和社会领域的程度越来越深,不少部门都在嚷嚷着人手不足,明着暗着进了不少编外人员。前些年推动的行业协会、学会改革,也在承接部分行政管理职能的同时,增加了编外人员的数目。

    人多或许好办事,但人多也会生事。大量编外人员充斥政府各个部门,其影响绝不仅仅是“增加人手”而已。或许,部门当初招人确实是为了推进某项工作,但这项工作完成后,人却沉淀下来。从“因事招人”到“为人找事”,某些机关人满为患就是这样造成的。

    人与事不匹配,必然导致相当一部分编外人员要么无所事事,要么过度干预微观经济、介入社会生活。这些年来,每每被民众诟病的城管执法、涉企检查、“红顶中介”等,均属此类。做事得有人,有人得找事,养人得找钱……这一连串下来,其社会形象怎么可能好得起来?连带着政府形象也会受损。

    不仅如此,编外人员之间也存在各种矛盾。有的人是经过严格考试进来的,有的是借着“关系”成功招聘的;有的直接与所在单位签订劳务合同,有的则与第三方劳务派遣公司签订;有的待遇还可以,也有人“同工不同酬”。由此也造成很多割裂,使得这些人员在单位内缺少归属感。

    如今,各地若能抓住契机,规范清理编外人员,不仅能够压减财政支出,提高机构运转效率,也有助于政府恪守审慎包容的原则,避免过度的干预和管制,从而释放民众的活力与创造力,实现市场和社会的繁荣。

    此次哈尔滨市清退编外人员,主要集中在行政执法、财务管理、人事管理、涉密等岗位使用的编外人员;临时性、阶段性工作已完成、合同已到期未再续聘的编外人员等,共11项,应该说,这与一般民众的观感还是契合的。

    当然,具体实践中,还应注意如下几点。一是在清退编外人员的同时,必须同步推进机构改革。人为什么会多起来?很多时候,政府对社会和市场管得过宽过细,必然带来机构和人员的同步扩张。裁人不裁事,春风吹又生。如果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编外人员的数量随时可能反弹。只有把机构和职能梳理清楚,才能搞清楚究竟需要多少人。好在此前哈尔滨已经搞过两轮机构改革,机构、编制均有大幅压减,这一次清理编外人员,想必也是机构改革的一部分。

    探索更合理的编外人员管理体制,也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对于编外人员,除了该清退的清退、该留用的留用之外,在具体的管理、评价、报酬、上升通道等方面,也均应有所规划。要知道,很多编外人员尽管在部门机构仅仅是临聘人员,但在百姓那里,却代表政府,如何以有温度、有力度的管理约束这些人,并不简单。

    政是众人之事,治是管理之道。汇聚众智众力管好众人之事,是政府的本分。在新征程上,政府的责任使命尤其艰巨,唯有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深化改革的思维,坚决推进机构改革,精兵简政,提质增效,科学调配机构和人力,才能打造符合时代要求的责任政府。


责任编辑:杨鑫宇,黄帅,张蕾,李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