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汪小帆建议:设立拔尖创新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让偏才怪才也能被培养成博士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3-03-01作者:刘胤衡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3月1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刘胤衡)人才是第一竞争力,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大学副校长汪小帆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访问时表示,从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要求看,我国还需要在博士生招生和培养方面加大加快改革力度。

汪小帆介绍称,近年来,我国博士招生数量和培养质量都在不断提高。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共招收研究生117.65万人,其中在学博士生50.95万人,年度招收博士生数量突破13万人,“接下来还将继续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和提升质量。”

汪小帆指出,近些年,我国在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包括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以下简称“拔尖计划”)等,但在培养方面,仍需优化博士研究生培养环境,“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个专门针对博士研究生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优秀学子开始选择在国内攻读博士学位,但我们在吸引最优秀学生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拔尖计划”是国家为回应“钱学森之问”而推出专项人才培养计划。汪小帆以“拔尖计划”为例,指出前五届毕业生中有97%继续攻读研究生,67%的毕业生都进入排名前100的国际知名大学深造,还有10%进入排名前10的世界顶尖大学深造,这其中就包括了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研究员曹原、斯坦福计算机科学系助理教授杨笛一等。

为此,汪小帆呼吁优化博士研究生培养环境。他指出,目前各个高校和科研机构基本上是各自培养,近期一些国家实验室和高校已经开始探索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但尚需形成系统性合力。他建议我国在加快全面提升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上,设立“拔尖创新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致力于造就引领未来的顶尖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

汪小帆认为要不拘一格选人才。“不唯学校”、“不唯排名”,不把学生在学期间的成绩排名作为唯一标准,注重笔试与面试以及专家推荐相结合,让一些“偏才”、“怪才”和非名校的学生也能有进入计划的机会。此外,要创新机制育人才。鼓励建立高水平导师组联合指导学生。针对不同学科门类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破除“唯论文”倾向。对于工科门类拔尖创新博士生培养,建议充分利用我国的体制优势,加强统筹,通过高水平大学、高水平科研机构和高水平企业的协同效应,人才和设备资源共享、形成合力,培养把世界科技前沿与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的未来科技领军人才。

责任编辑:崔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