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校媒记者 王昊 / 摄
“你说我买这件还是那件衣服,感觉都好适合我。”
“我觉得那件绿色的好看点。”
“这样子吗?那我再看看。”
“那我觉得蓝色吧,你不是就想让我回答蓝色嘛。”
生活中,你是否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明明心中有答案,却还是想要问别人意见。
# FIRST
在大年初一给家里人做顿饭,是属于小文特有的仪式感,今年也不例外。早上10点,小文就把自己需要用到的材料准备完毕,打算给家人露一手。
倒油、下锅、翻炒、盛出,每一道菜的制作都按小文记忆中的步骤不断进行着,但这份有序在小文母亲进入厨房后变了样子。
“妈,我下一步应该放盐还是放糖。”
“妈,我应该可以放入土豆了吧。”
“妈,你帮我看看,是不是已经熟了。”
在母亲进来之后,小文好像乱了脚步,开始不断地询问下一步的操作方法。实际上,土豆牛腩这道菜,小文做过很多次,但看到母亲在身边,就是忍不住想要询问。
中青校媒记者 黄琳茜 / 摄
从小到大,好像有父母在的场合,我们遇到问题的第一反应都是询问。
例如小时候,买东西要问父母的意见、出去玩要征求父母的同意,有时候明明已经提前得到父母的应许,在面对的时候,还是下意识地问一句:可不可以。
在大事小事需要问父母的环境下,我们开始依赖父母的回答。这使得长大后的我们,在面对问题时,会忍不住地想要从父母这里获得答案。
但我们真的是因为不会才去询问的吗?
中青校媒记者 姚凯蓝 / 摄
# SECOND
我也曾在“处处询问别人”的漩涡中挣扎过很长一段时间。
从小,我的身边就不缺优秀的人,“学习好”、“聪明”、“多才多艺”这些是父母给他们的标签,“多学学你同桌”、“你看看她怎么做”这些是每次考试后父母常说的话。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习惯于对自己没有把握的事情听从别人的想法。
例如,在集体项目中,我会因为队友都很厉害,而隐藏自己的想法,听从他们的指挥;在小组作业中,我会因为他们的优秀,按照他们所认为的“答题过程”回答问题。
因为身边人都很优秀的情况,我总会不自觉地赞同他们的想法,在自己产生不一样想法时,下意识地将他们的想法认定为“正确答案”。
中青校媒记者 禹成炎 / 摄
这导致后来的我在纠结问题时,习惯性地想要询问别人,即使我心里已经有了答案,我还是想听别人的想法。
但人与人之间的选择不会完全一样,在我很多次问朋友沐沐怎么想时,我们的观点存在差异。这时的我就会开始动摇自己的想法,思考自己的答案是否错误。
在多方纠结后,我还是选择自己的既定答案,这时候,朋友总会打趣“你都有答案了,干嘛不相信自己”。
可即便如此,我依然会在纠结的时候询问她,依旧不确定自己的想法是不是所谓的“正确答案”。
中青校媒记者 季丹 / 摄
后来,在与一位长辈的聊天中,我找到了原因:不是自己不行,是我觉得自己不对。
在那之后,我选择相信自己,听从自己的回答。虽然有时候,我还是需要别人的肯定,但我知道,我最后的选项是自己的回答。
以前的我总是在纠结“万一自己选的不对怎么办”,现在的我面对选择的第一想法是“不妨先试试”。之前和别人想法不一致导致的焦虑,好像被现在的坚定慢慢地替代了。
中青校媒记者 徐新皓 / 摄
# THIRD
“你这道题选什么啊?”
“我应该考研还是直接工作?”
“感觉现在的工作不适合我,我要不要换工作?”
在生活中,我们面临选择时,会犹豫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会害怕选择错误怎么办,所以会通过寻求身边人意见的方式来实现自我肯定。
但在身边人给出不同意见后,我们会开始思考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其实这些不同的声音,恰恰让我们知道自己的内心想法,帮助我们做出最优的选择。
中青校媒记者 禹成炎 / 摄
当你纠结问题、怀疑自己判断时,也许你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相信自己。即使害怕自己的决定不会是“正确答案”,但请先勇敢的迈出第一步。
只有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才能在试错中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也许会走错路,也许会碰壁,但在这之中,我们都会有收获。不要去后悔自己的选择,也不要因为别人的想法,放弃试错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