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身材焦虑吗”“如何解决学历焦虑”“拒绝容貌焦虑”“如何看待容貌焦虑低龄化”“精灵耳整容”等焦虑的相关话题,频上微博热搜,阅读量过亿。所谓焦虑,是现代社会中人们对自己感到不满意而产生忧虑或苦恼的心理。这样的焦虑是必要的吗?焦虑的来源又是哪里?在萌主看来,或许自信心的缺乏与焦虑的产生有些许关联。
在生活中,我们不乏能看到这些场景
无法在与他人对话时直视对方的眼睛
在众人面前发表言论时扭扭捏捏
甚至会变得语无伦次
在小组分工时,疯狂祈祷不要被选中演讲
在面对他人的夸奖时不知所措
无法坦然地在他人面前袒露五官
口罩对于部分人而言来说是种救赎
……
自信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值得被看重的,并且是有能力的。
古有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有陶渊明的“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有毛泽东的“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自古以来自信都是一个褒义词的存在,然而在有些时刻,我们会羞于展示自己,每每被他人“夸赞”自信时会感到些许不适,因此会产生一系列的内心活动:是我太自负了吗?还是太张扬了?我是不是应该收敛一点,我是不是应该更优秀才可以如此自信?既然自信是多数人追求的状态,为什么被评价为自信却可能产生更多的自我怀疑?
01
满月与弦月一般
都拥有可供人称赞的
皎洁
《中国美容美学》一书中从“‘腴’‘白’‘艳’‘清’‘曲、韵、圆、媚’‘素与妆’”等六个主题较全面地阐释了中国古代美容美学形态及审美标准的变化。
从先秦的“硕人其顾......硕人敖敖”到汉魏晋的崇尚纤瘦体轻之美,从唐朝“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到宋元明清的娇柔瘦弱成为审美潮流。
美与审美本质上是流动的、多样的、具有个体性的,美是由自己定义的,自信应该来自于我们对自己身体的喜爱,应该来自于岁月为我们画下的美丽的线条,因为满月跟弦月一样都有可供人称赞的皎洁。
02
干嘛不自信!世界上只有一个你!
阿德勒心理学被称为“个体心理学”,个体的含义是独特的、不可拆解的。“有的人二十岁已经……而我……”这样的词条时常出现在许多平台上,我们总是吐槽从小被拿着跟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长大后,我们却主动地拿自己与别人比较。世俗的眼光认为,成绩好、高学历的是优秀,“A4腰”“瓜子脸”是美丽。
可是,能用统一标准定义的,不是审美是审判,我们拒绝被标准化定义,个体的独立性、特殊性是人类有趣的地方,我们不必为了“合群”,为了世俗眼光的统一标准而改变自己,这只会让我们失去闪光点与自己的特点,也慢慢的丢失了真正的自己。
我亲爱的朋友,干嘛不自信?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来人间一趟,并非为了这无休止的比较,我们是来感受花怎么开,水怎么流,太阳如何照耀人间。
03
拥抱被讨厌的勇气
将目光留回给自己
《被讨厌的勇气》是“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作品,它的核心概念是“课题分离”,主张:“这是谁的感受,就是谁的课题。不要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要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我们似乎已经习惯在发出行动前事先考虑“这样做,他/她会怎么想”,会因为害怕给他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而犹豫不决,会因为他人的评价而耿耿于怀,甚至责怪自己。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村上春树说过:“不是所有的鱼,都会生活在同一片海里。”生活环境的不同,塑造着不同的个体,“喜欢”与“讨厌”本是主观性很强的词,因此我们也不必太在意他人对我们的看法。
不被喜欢也没关系,不要被别人的看法所裹挟,坚定地做你自己就好,同时允许别人的看法不同。将更多的目光留给自己,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找回遗失的自信心。
对于即将开学或者已经开学的大学生来说,不少小伙伴都面临着开学综合症,有多少人现在无法按时起床,心里又莫名烦躁不堪,看着刚放假时制定的寒假逆袭计划,只剩下一声声长吁短叹感慨时间过的真快……这或许也是我们对自己的适应能力不自信的表现。
萌主想说,亲爱的小伙伴们,不必过分焦虑,我们要相信自己能够积极调整好假期与校园生活的衔接,没有完成的假期计划在新学期加倍努力的追赶即可。
当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并不是一味地
“摆烂”
我们要追求于我们自身而言更好的自己
不必超越他人
但我们可以有超越自己的勇气
在追求更好的自己时
也请不要忘记停下来欣赏现在的自己
亲爱的朋友!请自信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