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姐弟恋为啥多起来了

澎湃新闻  |  2023-02-09作者:马青

视觉中国 图

“姐弟恋”在增加。杭州公布的婚姻数据显示,2022年,杭州登记结婚的65000多对新人中,女方大男方1-4岁的有12612人,占女性结婚总数的19.31%。而在2020年、2021年,分别是10827和11427对。

从我身边的实例来看,似乎也与这一结论暗合。

我和先生就是姐弟恋,我比他大五岁。要知道,十八年前,社会上的婚恋观可没现在这么多元。他追我时,我不免犹豫,五岁的年龄差,父母能不能接受,我是没把握的。当时年近而立,工作忙,父母又催得紧,根本没有闲情逸致谈一场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如果我接受了他,父母却反对,怎么办?

没等我想好怎么试探父母的态度,偏巧亲戚安排了一场相亲,男方比我小三岁。妈妈担心我不接受,特意劝我:“现在什么年代了,年龄不重要”。啊?年龄不重要……行,我这儿有个现成的“弟弟”。

他家人的反应也很简单,他妈妈跟他说:“你想清楚,不要等将来她老了你嫌弃人家。”他们通话时,我正好在旁边,当时就想,有个如此通情达理的婆婆挺好的。

不是所有人都像我们这样顺利。我一位朋友,就因为双方父母坚决反对,不得不与小她七岁的男朋友分手了。恋爱有多甜蜜,分手就有多残酷。几年后才情伤渐愈,找了个年龄相当的结婚了。

我问她,可有遗憾?她说,不被父母祝福的婚姻会很难,如果两个人够坚定也行,只要有一方退缩,就一定满盘皆输。最后她叹了口气:男友太小也不好,扛不住事儿。

即使是当下,五岁、七岁的年龄差也还是少数,更何况十几年前,接受是难得,不接受才算常态。毕竟在传统婚恋观里,“姐弟恋”不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所以才会有“女大三,抱金砖”的说法——必得是“天作之合”才能被接受。

为什么传统婚姻都强调“男大女小”呢?因为女性的黄金生育年龄比较短,所谓“超龄”往往是相对于生育能力而言的。同时,经济能力、社会地位又强调“男高女低”,即使在女性外出工作、经济独立之后,婚姻价值的变化却是迟滞的,“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嫁人就是找长期饭票”这类陈词滥调是听不到了,但又出现了“男人负责挣钱养家,女人负责貌美如花”的老调新弹。

总体而言,年龄与经济能力、社会地位正相关,所以,择偶梯度理论就是男性要找年龄比他小、学历比他低、收入比他少的女性。而女性则相反。这基本上就是古代“抬头嫁女,低头娶媳”的现代版本。

传统观念的惯性是强大的,于是,很多人自觉为“男大女小”找优点,同时放大“男小女大”的缺点。

“男大女小”的婚恋,如果结局是分手,人们会寻找各种主观客观原因,比如三观不合、性格不合、原生家庭如何如何,但如果是“男小女大”呢?很简单,一句“弟弟太幼稚”就够了。

可婚恋中的矛盾,怎么可能只是年龄的问题?就像我那位朋友,把最后分手的原因归结为“男友年龄小,扛不住事儿”。可事实上,在这段恋情之前,那个比她大好几岁的前男友也没扛住恋爱中的风雨。

年龄归因,很可能只是简化后的自我安慰罢了。

社会观念的进步虽迟但到,“姐弟恋”的数量在增加,说明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脱离择偶梯度理论的桎梏。这背后有医学昌明之下,女性生育年龄放宽的客观原因,也有女性经济能力社会地位稳步上升的社会大背景,更有人们对婚姻价值的重新构建。

现代婚姻,不是谁对谁的依附,或谁对谁的照顾,而是一场彼此包容、互相成就的人生之旅。一起走,就携手共度;如果分开,就好好告别。毛姆说,“感情有理智所根本不能理解的理由。”面对感情,年龄差又算得了什么呢?

结婚十周年时,我跟先生开玩笑说,女性比男性平均预期寿命多五岁,我们这样,刚刚好。

责任编辑:李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