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考古遗产焕发历久弥新的光彩(人民时评)

人民网-人民日报  |  2023-02-09

  “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辽上京,见证中国百年考古历史的仰韶村,享有“唐代露天石雕艺术博物馆”美誉的乾陵……不久前,国家文物局公布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和立项名单,泥河湾等19处考古遗址公园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琉璃河等32处考古遗址公园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至此,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建成55家,立项80家,这彰显了我们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坚定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将埋藏于地下的古代遗存发掘出土,将尘封的历史揭示出来,一个个考古发现,既展示着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也能从中看到中国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价值观和中华民族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可以说,考古发现是不可替代的文明课堂。从海昏侯墓等的发掘保护,到良渚、殷墟等遗址考古取得重要进展,再到清代晚期木质沉船“长江口二号”出水,丰硕的考古成果,活化了历史场景,让更多人领略到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

  如今,随着考古成果不断融入现代生活,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日益成为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阵地。良渚文化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玉架山考古遗址公园被打造成综合生态复原、公众科普、公共考古等功能的城市文化公园,沿城垣两边而建的郑韩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为河南新郑的城市标志,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集遗址展示、科普教育、学术研究和生态旅游于一体……“十三五”期间,二里头、盘龙城等30余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累计接待公众1.54亿人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大型古遗址保护利用融入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兼顾了文物安全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既为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提供了中国经验,也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助力。

  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与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数量相比,目前的55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还不足以构成完整体系。让考古遗产焕发历久弥新的光彩,还需要持续发力、善作善成,确保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应在保护上下功夫。保护是利用的前提,只有保护好才能利用好。比如,安吉以农整压实保障,通过开展全域土地整治,辖区内搬迁民屋,收购农户青苗,为考古遗址公园的整体规划、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启示我们,建设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必须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因地制宜、因情施策,统筹采取不同保护手段,系统保护各级各类历史文化遗产。

  另一方面,应在活化利用上下功夫。利用是保护的拓展,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深入挖掘、广泛传播文物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创新文物合理利用方式,推动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才能为考古遗址公园注入蓬勃生机。比如,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完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机制,提升运营服务水平,可以让文化遗产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加强文物价值阐释传播,融通多媒体资源,拓展传播渠道,能吸引更多人走近文化遗产。推动文物活化利用,不仅能让考古遗产重新焕发光彩,也有助于人们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石器美玉、秦砖汉瓦、城垣楼阁……考古发现,是蕴涵着丰富知识、智慧、艺术的无尽宝藏,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资源。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我们必能让更多考古遗产活起来、火起来。

责任编辑:胡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