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欢度元宵节的时候,我们“看见”了什么

光明网  |  2023-02-08作者:周思明

伴随着传统音乐旋律《闹元宵》《卖汤圆》《正月十五那一天》《挂红灯》《观灯》《采茶灯》《花好月圆》《汉宫秋月》《彩云追月》等的响起,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又复莅临华夏大地。每至此刻,每个中国人,都会在内心唤起自我对曾经度过元宵节的欢乐体验,并激活自身对这一重要节庆活动的美好联想与难忘记忆。

元宵节在我国历史悠久,相传早于汉文帝期间,已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及至汉武帝创建“太初历”,进一步肯定元宵节的重要性。元宵节的节期,随着历代的赓续与演变而不断延长。相传,唐代的元宵只持续三日,到了宋朝则延长至五天,及至明朝更增加至十天,即由正月初八开始过元宵节,直至年十七方才结束。

元宵节的重要,从中国妇女的节庆“待遇”上可见端倪:据说,中国传统年轻女子,三步不出闺门,平时在白天亦难出门,更何况夜晚。但元宵节当晚,她们却可以破禁,被允许尽享欢娱,等待异性来结识。所以不少中国古代爱情故事,往往以元宵佳节为题材。元宵节,亦可称为中国的情人节。那么,当今天我们欢度元宵节的时候,我们能从这一古老的节日里“看见”什么呢?

我们看见了上元祈福。民间将自然界分成三界,即天界、地界和水界,并予之以人格化,称为天官、地官和水官,合称三官大帝。正月十五上元,为天官大帝生日。天官的主责是赐福,所以,民间在清晨备牲醴,祭拜天官大帝,祈求赐福。

我们看见了迎花灯。元宵节又称灯节,花灯是元宵节的活动之一。民间称花灯为“鼓子灯”,因为过去小朋友所提的灯型似鼓锣。元宵花灯种类很多,如寺庙的彩灯、店铺的走马灯及儿童的鼓仔灯等。

我们看见了猜灯谜。灯谜,一般在寺庙内举行。何也?辄因寺庙乃民众闲暇时聚集的场所,且有花灯竞赛与展示,故尔从前都在花灯下榜上一个谜面,到元宵夜由庙里相关人员主持猜灯谜,场面热闹而温馨。如此这般,乃可获得奖品回家,可谓是过年的吉祥兆头。及至现代,猜灯谜的型态,有揭诸在报章、杂志上的,有电视转播某个寺庙的灯谜大会,也有在某些节目中穿插猜灯谜,型态多样,形式多元,热闹喜庆,喜气洋洋,以满足民众精神狂欢、振奋心情的需要。

我们看见了舞龙舞狮。龙是一种吉祥的神话动物,也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舞龙舞狮时,锣鼓喧天,鞭炮声不绝,为元宵节带来热闹气氛。狮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我们看见了踩高跷。踩高跷是中国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古籍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表演者脚踩高跷,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甚至能空中翻筋斗……北方的高跷,扮演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扮相滑稽。而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为戏曲中的角色,如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等。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平地。据说,踩高跷是缘于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出于生存需要的跷技活动。

元宵节作为炎黄子孙的精神图腾之一,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符码与象征意义。元宵节不光给劳累了一年的民众带来欢乐,消除疲劳,解除郁闷,同时也提振精神,鼓舞斗志,给孩子们留下了美好的童年记忆。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说:“一个民族总要强调一些有别于其它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上的特点,并赋予强烈的感情,把它提升为代表本民族的标志。”元宵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堪称民族文化构成的要素之一,不仅是可见可视的形式表象,还包含着民族心理、民族感情的文化表情和精神表意;元宵节作为14亿炎黄子孙乃至全球更多华人华侨华裔的精神寄托载体之一,是中华民族黄色人种团结友爱、勤劳智慧、英勇弘毅精神的象征。与其它重要节庆活动一样,是维系、凝聚民族精神、民族心理、民族文化的重要媒介。因此,可以说,当我们欢度元宵节的时候,我们不独看见了它丰富有趣的热闹表象,更看见了它背后所蕴涵的巨大民族精神力量的表情和表意。勤劳智慧、爱好和平的华夏子孙,以元宵节为契机、为动力,会更加努力地劳作,为把祖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富足、幸福、美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勠力同心、踔厉奋进。

(作者系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

责任编辑:李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