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学人 | 翁翕:在经济学领域修行的跨界学者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  2023-02-06

谈起他钟爱的研究,翁翕的眼中闪现出热切的光亮,“你有没有看过电影《一代宗师》?里面有一句话讲习武的三层境界,恰好能解释博弈论的三个要素: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在北大18年的求学和治学之路,让翁翕深切体会到了这座园子的魅力:“北大其实并不大,地理概念上的燕园校区面积不过3000亩;可北大又很大,大到可以容纳无数种思想的火花。”2011年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毕业后,翁翕毫不犹豫地踏上回国的航班,来到光华管理学院任教。对乐于创新、追逐挑战的他来说,正在经历深刻变革的中国,无疑是一座学术研究的“金矿”。回到熟悉的母校,这里的自由和包容也是翁翕所渴望的学术港湾。“其实还有一个原因”,言谈间翁翕打开了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当时我的爱人在北京工作”。


不到一个小时的访谈里,翁翕提及了20余次“跨界”,这个词也贯穿了他一直以来的学术生涯。翁翕将学者分为两类,一类专注深度,一类倾心广度,他把自己归为后者,他的研究涉及领域极为广阔。摆渡于理论与现实之间,追求研究的“跨界”与实践的“下沉”,正是翁翕在学术研究中获得的乐趣。



【翁翕教授简介】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长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经管学部学术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领域为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和组织经济学。本科、硕士均毕业于北京大学,博士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他的研究成果发表于国外顶级学术期刊,如Journal of Finance, Management Science, Economic Journal,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Microeconomics,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多面体”学者:热爱跨界的“斜杠青年”



2022年,翁翕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名单。“杰青”项目中,他关注信息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及其跨界应用,力求回应现实中重大经济现象与问题。研究课题主要有现实背景下最优税收设计机制、政府治理与中国经济增长、平台经济反垄断。


税收是信息经济学领域中的一个传统课题。经济学家James Mirrlees于1996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研究方向之一就是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最优税收设计问题。Mirrlees主张通过设计一套税制体系,实现在激励相容基础上的收入分配公平,实际上也是解决效率和公平的权衡问题。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新挑战,其中垄断是一个普遍性问题。生产层面,垄断造成的最大问题在于导致企业产量下降,理论上为刺激生产,应当对企业实行税收优惠;但在分配层面,大部分收入却在向垄断企业倾斜,为保证社会公平需要加大税收力度。面对生产与分配间的税收矛盾,如何进行税收设计才是最优解?这也正是翁翕长期关注的重要课题,对现实问题的关切始终是翁翕的学术初心。


如果要给翁翕贴个标签,或许可以称他为热爱跨界的“斜杠青年”。他热衷于不同领域之间的跨界研究,足迹遍及金融学、组织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甚至计算机科学等诸多领域。虽然此次“杰青”项目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信息经济学,但最优税收问题在传统上属于公共经济学领域,有时也涉及宏观经济学;地方政府治理体系是政治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范畴;而平台经济反垄断一般属于产业经济学。游走于广袤的学术丛林,这种看似“不拘一格”“无边界”的研究态度,却是翁翕回应现实经济问题的武术秘籍。现实问题往往是复杂多面的,求新求变的背后,是翁翕对连接理论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不久前,翁翕荣获第五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青年学者奖”,该奖项重在发现和表彰在发展经济学及相关领域拥有创新性学术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科研潜力的中国青年学者。翁翕又一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对“跨界”进行了诠释。



在理论与现实间修行的经济学者




作为信息经济学研究的佼佼者,翁翕始终关注中国经济发展,重视将理论研究与中国发展中的社会问题相结合。接受采访当天,翁翕为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录制了一条视频,主题是“理论联系实际,在世界学术舞台讲好中国故事”。


近三四十年间中国经济迅速腾飞,对中国学术发展而言是极佳的机遇,但目前中国经济学研究在世界上话语权不足,很多研究局限于以新数据检验既有理论,缺乏一套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学术思想体系。国际学术话语权的缺失,也让中国学者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时经常遭受质疑:研究中国的具体问题,对世界学术界有什么启发?这是中国学者面临的共同挑战。翁翕认为,要在世界学术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就要用国际通行的研究方法研究中国问题,做到理论和现实相结合。很多研究不能仅针对中国的某个具体问题,或用中国的数据来检验现有模型,而应当在本土实践基础上对现有理论模型进行创新性的突破,产出在世界经济学理论体系中都有共性的新理论。


博弈论在创立之初还是纯理论的“数学家游戏”,但在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被发掘出极强的应用性,能够把复杂的现实情况抽象成理论的数学模型,并应用于现实问题。博弈论的精髓在于预判对手的选择,在此基础上先人一步做出决策。翁翕用电影《一代宗师》里习武的三个境界完美地解释了博弈论的三个要素: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什么叫见自己?作为决策者,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如果不清楚自己想做什么,谈何与他人博弈?第二步要见天地,天地是约束,要知道自己能做什么选择。见众生就更难了,其实就是要预判对手,理清对手的目标和约束,在预判基础上权衡自己的目标与约束,做出最佳决策。”


信息技术时代,信息不对称情境下的决策是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翁翕所醉心的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在当下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和应用意义。他的研究总是立足于这个时代的脉搏,关注着当今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草一木。《一代宗师》中叶问在读懂自己、拥抱天地后看到芸芸众生,而非像传统江湖叙事中的武林高手,打遍天下后独自隐入山林。面对尘世间的诸多繁杂和困境,翁翕也仍在经济学领域跋涉修行,对于他来说,“见众生”或许也是他毕生的学术追求。



面临权衡取舍:有时坚持比选择更重要



谈到给同学们的建议,翁翕同样强调对现实的关注。翁翕认为经济学应用性很强,不能一味死记硬背,应当从自己身边的事情出发,结合现实问题来思考理论知识。


面临权衡取舍时,大家都想收集到尽可能多的信息,进而做出最好的决策。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们永远无法知道自己的选择是不是最好的,“例如二选一时你选了A,没有选择B,就永远不知道对自己来说B是不是比A更好的选择”,因此翁翕经常建议学生:“第一件事是要做排除法,把明显不好的、用博弈论解释就是‘被占优’的选项排除掉。不要纠结,做了选择就一直走下去。很多时候选择什么不重要,坚持更重要,坚持到最后往往能够成功。”


作为过来人,翁翕同样给踏上学术生涯不久的“青椒”们提出了诚恳的建议。当面临众多机遇而迷失方向时,要把重心放在真正的主业上,特别是有很多研究机会时,首先要坚定自己最核心的研究。坚持做好主业,有一定积累和余力了,也可以尝试跨界。另外,做学术要有耐心,能耐得住寂寞。论文发表是一个很坎坷的过程,不要急于求成,打磨好自己的研究才是第一位的。


做学问有两种途径,一是充分认识社会实际从而寻求理论解释;二是在理论框架的引导下认识社会现实。但无论哪一种,翁翕都强调知识与现实之间的紧密联系。正因如此,中国经济社会的丰富实践成了翁翕喜欢挖掘的学术“金矿”,这座“金矿”也将激励像翁翕一样勤勉的中国学者们产出更丰硕的成果。

责任编辑:曹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