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向下扎根,奋力向上生长

浙江大学  |  2023-02-06


一册年鉴,数个锦囊,记录进化;一种精神,数代传承,彰显成长。

由光伏发电到深海供电,由智能电器到国之重器,说不定出门看到的电动汽车也有他们的贡献。


瞄准学科国际前沿,聚焦国家重大需求,这是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李武华教授所在的SEEEDS团队的奋斗方向和追求目标。不久前,李武华教授团队荣获浙江大学第十届研究生“五好导学团队”荣誉称号。


SEEEDS团队年鉴


和而不同 格物致道


团队自成立以来,一直秉承“和而不同”的育人理念。“和”是团队的基石,让团队在工作学习中增强凝聚力;“异”是团队发展的动能,每一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专长、特点和梦想,不同性格的结合、不同思维的碰撞让团队在面对问题时有更多的思路和想法。


如何在团队发展中培养学生?李武华坦言,相比于以老师的身份说教,更希望以朋友的角色去和学生平等交流。相比于办公室中的拘谨,他更乐于在爬山或散步的过程中和学生畅谈,由生活聊到科研,“在轻松的环境,学生更愿意主动表达,也会有更多的想法,师生之间也更容易产生共鸣。”


电气学院建院百年的时候,团队导师杨欢就创建了“百年电气故事”专题栏目,数位团队成员参与其中。他谈道:“团队文化对学生成长影响深远,对著名电气人历史故事的挖掘探索可以开拓视野,帮助团队涵养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认同感、使命感。”


团队博士生周宇在刚踏足学科前沿领域开展科研时,由于参考资料较少而进展受阻,不免有些心急如焚。导师告诉周宇:“越是开拓性的工作越是要坐得住冷板凳,对待科研不仅要知之,还要好之,更要乐之,把面对挑战当作乐趣。科研之路征程万里,大道之行始于足下,要有大视野、大担当,才有可能有大作为。”


在导师的引导和推荐下,周宇前往工业界进行长期的实习实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工程经验,在此基础上他潜心钻研,把工程中的共性难题提炼为科学问题,提出了基于图论的功率器件封装数字化设计新方法,并研发了专门设计软件,为打破国外公司在该领域的长期垄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活动掠影


“团队老师会定期约请我们实验室同学去爬山,交流最近工作的进展和遇到的困难。与实验室例会不同,我们在爬山的过程中整个身心都得到了洗礼和历练,”周宇谈道,也正是在攀登的过程中有师长的相伴和鼓励,他的研究工作才不至于停滞不前,“李老师是我攀登科研高峰的引路人和并肩作战的合作伙伴。”


求索不止 软硬致胜


 “有没有勇气争取冠军?”研究生包慧创回忆道,“第一次和李老师交流时他问了我们这个问题,当时我们都不敢回答。”在决定参加国际未来能源挑战大赛时,包慧创和伙伴们找到了李武华作为指导老师。对于当时没什么科研基础的他们来说,“冠军”仿佛离得很远,面对导师的提问,同学们显得有些措手不及。


在面对大赛关于微纳卫星电源技术的探索过程中,功能需求多、算力要求高、创新难度大等现实问题摆在面前,对队员们的综合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期一年多的设计与准备过程,李武华和团队的姚文熙老师由硬件入手,指导队员们尝试数十种方案,最终选择以GaN器件为基础,通过对不同架构的探索,一步步完善实验器材。同时,两位老师深入浅出地为队员们讲解各类算法的优势,做到硬件电路和软件算法联动设计,同步提升。在这过程中导师们总是鼓励队员们多查阅资料,开拓思路,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实验,突破瓶颈。


SEEEDS团队实验室剪影


团队最终进入决赛时,李武华鼓励大家:“不能懈怠,不留遗憾!我们一起加油再拼一把!”经过更加周全的方案设计、更为细致的画板,参赛队员对拓扑和算法又进行了新一轮的创新,从而交上了圆满的答卷,最终从众多国际知名高校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荣获IEEE国际未来能源挑战大赛年度总冠军。

大赛线上答辩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设定好目标,有超越自我的决心和勇气,与结果相比,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前行过程中的每一步都要坚实有力,努力拼搏就好!在决赛阶段不放弃拼搏和创新,既是挑战,更是机会,他们应对好了挑战,把握住了机会,特别为他们高兴!” 

团队老师们常把做科研的道路比作是蜿蜒曲折的山路,要有“会当凌绝顶”的勇气和毅力才可能有“一览众山小”的视野和机会,“做科研要稳打稳扎,要学会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掌握底层逻辑和方法论,由表及里探寻客观规律、见微知著挑战科技极限、逻辑推理拓宽认知边界,这是很有趣,也很值得持续深耕的工作。”


履迹不息 思行致远


多年前攻读博士学位时,李武华就曾在导师何湘宁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前往跨国公司研习,在那里他接触了诸多前沿的科技领域,习得了众多顶尖工程师的经验心得,为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己当了老师后,在何湘宁教授的启发和鼓励下,李武华致力于探求更加卓越的育人机制,不断求索和实践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之道。他与团队成员一起探索出了i-OPEN的产学研深度合作模式,与行业头部跨国公司和创新创业型企业成立了联合研发中心作为科教育人基地,把基础研究和国家需求相结合,引导学生做“顶天立地”的研究。


团队老师们认为,理论和实践的深度融合是推动学生成长的双螺旋机制,国际化和工业界的磨练让大家在未来的成长中更能行稳致远。


在导师组的共同推动下,一个又一个的团队成员前往帝国理工学院等国际名校和中船重工等头部企业开展各种类型的研学活动,“开明、开放、开拓”的i-OPEN理念逐渐成为团队的内核基因,学术界和工业界联合育人模式既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又提高了实战技能,还有助于规划未来发展方向。


i-OPEN联盟参观学习


而团队代代相传的奋斗和创新精神对学生来说也是生动的一课。

何湘宁教授带领团队核心成员,瞄准高增益电力变换这一国际学术前沿,创建了高增益电力变换调控机理与拓扑构造理论,为高性能变流装备技术提供了科技支撑,荣获了我国电力电子学科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奖;团队另一核心成员杨波博士毕业后创办禾迈电力电子公司,带领成建制的团队研究生十年磨一剑,于2021年12月成功登陆上交所科创板,成为我国光伏微逆领域的第一股。

在这样的氛围熏陶下,团队研究生奋楫争先、求是创新、开拓进取,他们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电力电子变换领域的原创性成果,团队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技术发明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5项、中国电源学会特等/一等奖各1项。团队成员也荣获何梁何利奖、中国青年科技奖、教育部青年科学奖、欧盟“玛丽•居里学者”等荣誉。


获评“五好”导学团队后,李武华说:“我的导师何湘宁教授早在八年前就带领我们SEEEDS团队获得了研究生‘五好’导学团队的荣誉。我只是浙大老师和团队成员中的普通一份子,能给予学生的更多是信心支撑,看到学生站在我们的肩膀上做出新的成绩,是一种莫大的激励,也是一种莫大的荣幸,更是一种学科精神的传承。”


50年前,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汪槱生先生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工业电子装置(电力电子)专业;如今,浙大电气学院在电力电子领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历史辉煌。李武华说:“汪先生‘治学济世、育才报国’的情怀,引领和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聚力向下扎根,奋力向上生长!”

责任编辑:曹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