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责任和大爱捍卫和守护老人健康”

北京青年报  |  2023-02-02作者:陈斯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陈斯

臧美华(北京市老龄产业协会秘书长)

施颖秀(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赛我家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经理)

黄小平(第十届北京市老年节短视频评选活动一等奖获得者)

编者按

2022年去而未远,2023年新春的钟声敲响。这是一场道别,也是一种重逢——在改变中与曾经的自己道别,也在改变中与新的自己重逢。岁末年初,我们该如何回顾、如何记忆,又当如何展望、如何求索?

同去年此时一样,《天天副刊》的“年终问卷”再次与读者见面。九个简单的问题,迎来很多不同的回答。这一年,“每个人都不容易”,在这“不容易”的岁月,又有什么是我们“不更易”的精神追求?

对您个人而言,如果用三个关键词来记录2022年,您会选择哪三个词?为什么?

臧美华:抗击疫情、坚守、秩序。

过去的一年,面对疫情形势的复杂多变,我们坚定信心能够攻克难关,各行各业坚守岗位,不忘自己的专业,努力发展相关的产业,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兢兢业业、有秩序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这是我过去一年深刻的感受。

施颖秀:从本职工作出发,在抗击疫情期间,医疗养老从业者可以用战士、斗士、卫士三个关键词形容。

医疗机构从业者就像战士一样,为了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冲锋陷阵,披荆斩棘,日夜兼程,英勇无畏地奋战在抗疫一线。

养老机构从业者就像斗士一样,凭借自己的一身武艺,不怕流血流汗。前期顽强地抗击疫情,把疫情的风险隔离在院外,后期顽强地带领老人和病魔做斗争,争分夺秒地把危重症老人转移到医院或就地治疗。被封闭式管理在机构内200余天,即便是在自己的家人、孩子和老人生病的时候,都不能去探望不能回家。为了照顾别人的父母,甘愿舍小家为大家,用责任和大爱捍卫和守护老人的健康。

养老驿站社工和健康管理团队,像忠诚的卫士一样,为老人提供急需的居家养老服务,帮老年人送餐、送菜、送药到家,保障隔离人员能按时服药,保障生活物资不断供。

黄小平:居家、充电、配合。

我原来是摄影爱好者,全世界到处走、到处拍。2022年配合防疫政策,居家时间较多,但我不想浪费这个时间。怎么将居家时间利用起来,找找自己曾经想做而未做的事?以前天天在外头跑,内心也比较浮躁,居家时候反而沉下心来了,也到了“充电学习”的时候。

这“每个人都不容易”的一年中,您在疫情中闯过的最大难关是什么?

臧美华:我自己是癌症患者,2021年11月做的手术,2022年是人们常说的“五年关键期”的第一年,同时身体条件限制无法接种疫苗,可以说,疾病和疫情都在考验我的心态。但我不能因此垂头丧气,要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要起到带头作用,感染其他的年轻人,给他们带来一点积极的能量。在疫情暴发最为严重的阶段,身边大多数人都阳了,我自己一个人也要去上班,不能说因为疫情一个单位就散摊子了。我也跟大家说,该歇的歇,能上班的就上班。要把消极的情绪和恐惧的心理,转化成一种积极向上的风气、无所畏惧的态度。

施颖秀:赛我家旗下有三家养老机构,三家医疗机构。最大的难关是在疫情困难时期,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医院的医务人员陆续阳了,但还是要保障阳性病人就诊、保障提供基础用药和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还要为居家阳性老年人提供家庭医生式服务。

因为急缺医护人员,我也去到一线药房承担具体的发药工作,把药分装好,送到养老机构困难老人的手里。在药品最紧缺的时候,我们自己的员工吃药都是论片吃,那也要把成盒的药送到老人手里。

黄小平:居家确实给人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变化。我的爱人在两年前去世,孩子不在国内,90多岁的母亲也比较独立,平时有阿姨照顾生活起居,基本不跟我们住在一起。所以我不出门的时间就是独居状态。

2022年大部分时间在家,最大的困难就是需要去适应那种足不出户的状态。

2022年的疫情中,有没有一段亲身经历,曾带给您温暖和感动,让您很难忘、很受鼓舞?

臧美华:在协会工作,我会接触到北京市各行各业的老专家。其中一些已经是七八十岁的高龄,尤其是一些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同志,在疫情困难时期都遇到了药品采买困难的问题。我便开始寻找身边各种关系和资源找药,同时协调协会的工作人员到各个药店采买,最后开着车一家一家给老专家们送药上门。虽然药不多,但我们也在能力范围内做到了最大努力。

施颖秀:去年年末,养老机构一位高龄老人血氧降低,被工作人员及时发现,联系家属却得知对方被封控在家无法到场。于是,我们及时将老人转运到了附近的307医院,并且垫付了医疗费用,为老人及时抢救和救治提供了医疗资源,最终老人转危为安。

类似的事件时有发生。特殊时期,陪同老人就医、帮老人购买生活物资,已经成为我们一项日常工作。

黄小平:我感受到,政府下了很大力气让人们尽量减少病毒的侵扰,尤其是保护了身体素质相对较差的老年人群。

我平时接触到的居委会工作人员、一线防疫人员,他们工作认真、负责,很不容易。我看到社会有些声音说他们也拿了工资或者补贴,可是我认为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他们的职责所在,是一种敬业精神。

这一年中是否有哪一刻,是您想重新来过的?

臧美华:我觉得没有什么需要重新来过的。重要的是应该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提升自己的应对能力,面对复杂情况能够有一定的预判能力,提前有所准备。

施颖秀:防疫阶段,作为养老机构的管理者,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要考虑到,就怕漏了哪个细节,或者哪个环节不严谨。在这样的压力下有时难免感到焦虑,很多时候睡不好觉。但这个过程也磨炼了自己,慢慢感觉到,越是想的细,落实的到位,很多工作就更严谨,风险就更小。以后再遇到复杂的情况,心态上会更加平和和淡定,开展相关的工作也会更加娴熟。

2022年,哪一种“全新事物”进入了您的生活?给您带来什么变化?

臧美华: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已经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其在老龄产业的应用,怎么能够真正落地,给老年人带来方便。

我接触到的“全新事物”包括协会搭建的养老综合服务平台,以及北京市发改委“关于利用人工智能新技术推动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的课题等。未来,和养老服务息息相关的内容都将实现智能化,通过手机App等网络平台来带动线下“面对面”的服务。

施颖秀:通过这次疫情,老年人更注重自身健康指标了。我了解到有一些腕表或者智能设备,都可以实现监测身体状况的功能。健康生活方式的引导和改变,有效提高了老年群体的健康素养。

我也感受到,数字化更加深入老年人生活,养老机构作为桥梁要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例如教会老人开通电子医保卡,通过京医通、114平台挂号,能让他们的就医过程更加便捷。

黄小平:我做了几件曾经想做但没时间做的事。2022年最大的收获来自新的爱好“播音”。

年轻的时候我在单位做过广播站,有这方面的经历和爱好。两年前,偶然看到培训机构播音课程的广告,就报名试听了几节免费的课程,没想到一下就学进去了,于是报了正式班。2022年深入学习了其他相关课程,包括播音主持、声音美化和配音等。

值得一提的是,我是理科生,以前对文学并不感兴趣。但是学了播音之后需要练习朗读文章,这又督促我开始做“衍生”的两件事:一是读书,将中国现代比较著名的作家和作品差不多捋了一遍,了解了他们不同的写作风格;二是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字审美。

过去的一年,我的生活进一步被拓宽了。经常有人说,你都这岁数了还学这么多干什么?但丰富生活、热爱生活就是珍惜生命,不管多大年龄都会有新的发现,人生的可能性永无止境。

这一年中,会有一些作品(无论书、影视剧、综艺、脱口秀、展览,还是短视频、网课……)给您留下较深印象,您会选哪两个分享给大家?理由是什么?

臧美华:去年,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著名演员李苒苒老师送给我一本她写的书《苒苒老师谈表演》,看后感触非常深。她已经是接近90岁的高龄,仍然笔耕不辍。读的过程中,如果悟性再宽一点,可以看到表演之外,老教授为人处世的智慧,受到教育和启发。

第二本是莫言的《晚熟的人》。他的书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更为露骨、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现实和人的本性,让人体会到无论在哪个职业、哪个家庭,都要充当好自己的角色,要修行自己的灵魂。

还有一本书是明朝人编著的《菜根谭》,这是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集。一是文字优美,二是看了之后能够有所开悟。古人的智慧绝不“过时”,同样能够从德行、修养方面给予现代人启发。

施颖秀:最近我一直在刷健康脱口秀的视频,虽然是以前的节目了,但是这种把健康常识通过脱口秀的方式,通俗易懂又幽默诙谐地呈现给观众的方式,特别深入人心。我从这些视频节目中受到启发,想给老年朋友们录制一些短视频,可能是一些防疫知识、消毒常识、健康生活方式引导等,能够给老人提供一些实际帮助,最主要是让老人们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比如像居家采用什么样的卧姿能够提高血氧饱和度;关于沉默式缺氧,怎么用血氧仪监测血氧、遇到什么情况需要紧急就医等。

黄小平:一个是杨绛先生的《一百岁感言》。她在世事看透的百岁阶段,道出了人生的至高境界: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另外一个是作家梁实秋的作品《中年》:一个人到了中年阶段,面对有点“不上不下”的状态,应该如何去面对后半生的人生。

这一年您做成的最满意的一件事是什么?

臧美华:这一年我做得最有意义的事都是围绕着养老服务。包括在协会跟大家共同完成了民政部的上门为老服务的标准,已经在公示阶段,这是一份国家标准。同时,还完成了北京市居家养老领域的养老志愿者管理规范,以及照护服务两个地方标准。过去一年,实地调研、会议研讨都克服了许多困难。

施颖秀:我学会了一项新技能:“卖菜”。

疫情期间,很多居家养老的刚性服务需求被体现出来。老年人不像年轻人会囤菜、会网购,他们面对物资储备、服务需求,经常显得很无助。

我看到大量这样的需求,就想为老人做点什么。后来想到可不可以尝试在养老驿站卖菜?老人可以来驿站购买,也可以要求送上门。于是,我和我们员工一起整整跑了两天新发地,一家一家地找供货商谈。开始他们都觉得养老机构太分散、量太小,不愿意接。我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跟他们讲老人的困难和需求。终于有几家谈下来了。

我们的菜基本平价出售,比超市还便宜。业务越做越大,来买的人也越来越多,但也渐渐发现远没有想象容易:蔬菜有耗损或储存的要求,没把握好就会烂掉或亏损,真是“涨知识也涨本事”。

后疫情时代,更需要养老驿站就近就便去解决老人刚需,比如上门助医、上门助餐、上门家政助洁等,这些服务需求量猛增,未来需要我们不断精进相关“技能”。

黄小平:成为一名朗诵博主。这一年来,我通过做自媒体的学习和实践,运用所学到的知识,结合自己摄影和制作图片、视频的技术特长,在抖音、头条、快手等多个视频平台上,通过朗诵、阅读、解说和配音等方式制作并发布了300多个视频作品,获得了上万名粉丝的喜爱和支持。

有了流量也有了压力,让我更加谨慎,每录一个成熟的作品,做之前先把生僻字、多音字挑出来,查阅清楚正确读音,录完之后还要从头到尾过几遍。这过程促进我不停学习、不停进步。

关注我的人多了,意味着我也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有些朗诵内容是中小学课本的文章,就会有老师联系我,是否可以使用我的作品在课堂上播放?还有一些诗歌的作者也找到了我,其中有一个80多岁的诗人,到北京来一定要约我见面。能够得到他们的认可,对我都是很大的鼓励和鼓舞。

年头岁尾,如果您有一番话一直想说给某个人却始终未能说出口,它是什么?对谁?

臧美华: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我内心也是非常焦急的。我希望能对整个老龄行业和产业“喊话”,要举全社会之力共同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双轮驱动、共同发展。大家都动员起来,对政策有落实、有监督,为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提供良好的资源。

施颖秀:我想对亲爱的孩子说:妈妈总是忙碌于工作中很晚回家。因为我的职业就是照顾老人和病人这些弱势群体,但却忽略了我的孩子也需要我的呵护。疫情期间,孩子基本上都是一个人在家线上学习,一天要吃两顿外卖,吃到附近的饭馆都吃遍了,吃饭时间也不规律……妈妈欠你们很多关心和爱护,会找机会慢慢弥补。也希望你们今后能更独立,要学会自己做饭就更好了。

2023年,您可能已经给自己设立了些小目标、flag,选两三个跟我们分享一下(且不去管它们能否实现)?

臧美华:现在疫情防控开始实施“乙类乙管”,老年人出门旅居具备更好的条件了。近期希望顺利启动“现场考察”,推进多角度、多层次的旅居养老基地的建立。

此外,2023年老龄产业协会成立十周年,我希望能够以文字或视频的形式,归纳总结出一份十年发展的成果。

施颖秀:一是我们将为军休老干部打造一个军休智慧养老驿站;二是我作为北京市人大代表,今年提出了“乙类乙管”后建立养老机构科学防疫和政策长效保障机制,以及为老残家庭完善残疾人福利保障体系和为老干部提供军休所嵌入式医养结合服务的三个建议,希望今年得到相关部门推进;三是我个人希望能够出游放松一下,近几年一直没成行,相信今年可以达成愿望。

黄小平:2022年,我系统地学习了唱歌和钢琴。希望今年钢琴课程顺利毕业,有机会的时候能够上台弹奏一曲,就算一个小收获。另外,希望自己在朗诵领域更加深入,取得更好的成绩。

责任编辑:李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