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艺术双学位的理科生,获得北大学生最高荣誉!

北京大学  |  2023-01-28

北大学生最高荣誉

“学生五·四奖章”获得者

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直博生李子尧

在北大,不断拓展自己的边界

寻找更多、更精彩的可能

从修读艺术双学位的理科生

到前沿人工智能技术研究者

再到热心服务的学生骨干

这些身份都是他的标签

但都不足以将他完全定义

在技术与人文的海洋里同时遨游

在科研与服务的道路上齐驱

他在自己热爱的每个领域不断进取





探索蛋白质结构的奥秘



带领团队推出了全球首个开源训练代码的高精度蛋白质折叠模型Uni-Fold,精度、效率都达到了领跑全球的水准。

“蛋白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我们平时吃的肉、蛋、奶,都是蛋白质。它在本质上是由不同氨基酸组成的肽链,就像一条微型的绳子,在生命体中团成一团,在空间中形成某个稳定的结构;而蛋白质折叠,就是预测这一微观空间结构的形象说法。”在第十三届“学生五·四奖章”颁奖现场,李子尧这样介绍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蛋白质结构预测问题。




李子尧在颁奖现场发言

李子尧本科就读于北大元培学院,通识教育的培养模式让他有机会广泛了解不同的学科。广泛的探索,让他对学科交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终选择了研究人工智能这个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兴学科。本科毕业后,他进入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在导师鄂维南院士的指导下,他接触到人工智能与生命科学的交叉研究,蛋白质折叠这一具有实际价值的问题进入了他的视野。




李子尧在研讨会上作报告

“药物和蛋白质的关系可以理解为钥匙和锁的关系,药物分子就像一把钥匙一样,只有能够插到蛋白质的‘锁孔’里面,药物才能发挥作用。在药物设计中,了解蛋白质这把‘锁’长什么样子,是制作‘钥匙’的前提。因此,在药物研发的整个过程中,确定蛋白质结构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



然而,从零开始预测出肽链这条柔软“绳子”的结构,其难度可想而知。从头预测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曾被学界公认为困扰结构生物学50年的难题。为攻克这一难题,切实服务于药物研发和生命科学研究,李子尧所在的研发团队开始研发国产蛋白质结构预测模型与软件。

在项目研发的半年时间里,他和团队成员以非常紧张的节奏推进工作。“几乎每天都要开一次会,也进行过无数次激烈的讨论。”其中,让李子尧印象最深的,是正值研发的关键时期,团队在周五下午收到供应商提供的云算力,为了不耽误研发进度,负责测试的同学紧急调试,在周六早上的凌晨4点在群里发了一条消息:“搞定了。”整个团队的坚守和付出,让李子尧深深感动,也更加坚定了做成、做好这件事情的决心。


Uni-Fold Symmetry预测的蛋白质结构

最终,他作为项目负责人与核心开发者,带领团队推出了全球首个开源训练代码的高精度蛋白质折叠模型Uni-Fold,精度、效率都达到了领跑全球的水准。在开源之外,团队还免费提供在线的预测服务。在Uni-Fold的基础上,团队陆续推出了蛋白质复合物预测模型Uni-Fold Multimer和快速对称多聚体结构预测模型Uni-Fold Symmetry。当模型开始真正服务于全国的药企与研究机构的那一刻,李子尧真切地感受到,面向实际需求、为人民解决真问题,是科学研究最大的价值和意义。


02

修读艺术双学位的理科生



“在艺术学院学习的经历对我成为一个完全意义上的人,有很大的帮助。”

本科期间,在主修大数据专业的同时,李子尧还获得了艺术史论的双学位。“既然决定了修读双学位,我希望和我的主学位走不同的道路。数据科学的研究强调问题导向,意在解决比较具体的问题,我就想可不可以跳出这套思维范式,去思考一些更加形而上的命题。”

关于和艺术专业的结缘,李子尧笑言自己“主要是冲着电影去的”:因为小时候在家里看了很多电影碟片,所以长大以后对拍摄电影的理论和技术有一种向往和好奇。与艺术专业的同学不同,理科背景的他,更多尝试从技术的视角观察和思考电影。在分析情节和文本的同时,他更加关注视听语言和剪辑技术。他对邱章红老师的《视听语言》《影视制作》等课程印象深刻,这些课程让他看到一部电影是怎样拍摄制作出来的,理解电影这门艺术中蕴含的逻辑与细节。




李子尧的部分摄影作品

在紧张的科研生活中,艺术对李子尧来说是一种补充和调剂。艺术的优美与厚重,让他跳脱出固有的研究思路,产生更多创新的灵感。而他觉得更重要的是,学习艺术帮助他培养起人文学科的视角和方法,让他有更多的视角和方法观照社会,思考人生。

“艺术学院的教育让我在思考很多问题的时候,有了更多元的角度。同时,它让我知道在面对一个问题时,应该怎样去表达,怎样去抒发自己的感受。我觉得这些更多地不是一个专业方向的补充,而是对于人格的补充。”



李子尧本科毕业照

这也是北大一直以来倡导的通识教育的内涵。作为元培学院的毕业生,李子尧觉得自己很幸运有机会接触到文理各领域的不同学科,感受到不同的知识体系、思维方法的融合与激荡。“时至今日,我觉得这样的通识培养对于我来说影响是很大的。”



李子尧参加2022届元培学院毕业典礼,中间为院长李猛教授


03

服务,奉献,凝聚



“感谢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给我这样的平台和机会,让我可以真正把自己心里想做的一些事情做起来。”

在投身学术科研的同时,李子尧也热心于学生工作,希望以奉献来服务同侪,凝聚人心。在担任学院研究生会主席、团委副书记期间,如何去满足同学们的实际需要,让同学们感受到温暖和归属感,是李子尧常常思考的问题,也是他在实践中探索的方向。




第四届前沿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工作人员合影

受交叉学科特点影响,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的学生以博士生为主,分布在十几个专业内。针对这样的情况,李子尧和研究生会的同学们通过问卷、采访、线下交流等方式,广泛收集同学们对学生活动的实际需求。他发现,博士生往往更加关注学术活动,期待学术交流平台。因此,他和团队决定将学术作为重点,打造研究生会的品牌活动。而其中,北京大学第四届前沿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就是最为闪亮的一个。

论坛原计划在去年五六月份举行,但由于疫情等原因推迟,直到9月初才正式确定在9月26日举办。而且,这届论坛是首次在全国范围公开征稿,团队都没有相关经验。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筹委会要完成征稿、评选、嘉宾邀请、会场准备等一系列工作,李子尧和团队全体成员都进入到了紧张的工作状态中。就在论坛开幕的前一天晚上的凌晨四点,他和学院辅导员老师还在反复修改主持词,而六点他们就要到会场进行准备工作。经历团队的一个月的奋战,论坛最终成功举办,收到国内外206所高校的515名师生报名参与,稿件近300份,为历届规模之最。




李子尧主持第四届前沿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

“感谢学院一直以来给我的信任,也感谢各位老师给我这样一个平台和机会,让我可以放开手脚去做很多事情,真正把我想做的事情做起来。另外,在学习和服务中收获的成长和友谊,我想就是最好的回报。”


2021年7月,李子尧担任建党百年庆祝活动志愿者。他的岗位在集散交通指挥部,负责3000多人的安全往返。在所有志愿者中,他们是首批到岗、末批离岗的,需要连续坚守28小时。在天安门边,他看见计划表里密密麻麻的数千个点位精确到秒的就位,看见成千上万的志愿者整齐划一的行动,共同营造这一伟大庄严的历史时刻。虽然坚守在岗位上的他不能在现场亲眼见证这一时刻,但幕后的付出让他更深刻地感受到荣幸与责任。



李子尧担任建党百年庆祝活动志愿者

从修读艺术双学位的理科生,到热心于学生工作的科研人,李子尧扮演了许多不同的角色。而一以贯之的是,他始终在拓展自己的边界,尝试更多的可能。他不愿用某个固定的定义限制自己,而更愿意观察什么是需要的、什么是自己喜欢的,然后抓住身边的机会去尝试、去实现。对他来说,生活最美好、最诱人的,在于无限丰富的可能。



李子尧空闲时间在陶然亭游玩













责任编辑:曹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