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20世纪90年代来一场怀旧穿越之旅”“棉花丰收季”“五感体验活动”“生活博物馆”……在上海市第四福利院,住院老人的生活丰富多彩,这离不开一群年轻人的用心和创意。
今年秋季,福利院的“耕读传家”农耕文化项目迎来了第一个“棉花丰收季”。这些棉花是福利院的老人带着年轻的工作人员共同种植的。
福利院社工部主任蒋小娟说:“棉花是上海松江最有名的经济作物,很多老人在年轻时从事农业生产,对棉花很熟悉,而且认知症老人的远期记忆比较好,因此我们设计了这个活动,希望老人能够获得慰藉。果然,第一波棉花采摘的时候,老人们呵护的眼神和收获的自豪感让我们很感动。”
最近,福利院还创立了“生活博物馆”,用于收集老人们的生活故事。“我们通过口述访谈的方式,记录了他们很多有意思的经历,包括婚姻、家庭、农业生产中的故事。这有助于提升老人们的自我价值感和幸福感,让他们感受到在这里,自己的力量能够被看见。”蒋小娟说。
上海市第四福利院党支部书记、副院长沈翠翠告诉记者,福利院35岁以下的年轻员工占六成左右,党组织通过“传帮带”机制,激励年轻员工快速成长,带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养老行业除了照顾老人们吃喝拉撒外,现在更关注他们的心理、更注重人文关怀。我们为年轻人提供发挥聪明才智的平台,让他们在养老行业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能提高福利院的整体服务水平。”沈翠翠说。
蒋小娟就是一名迅速成长起来的90后。进入福利院工作4年来,她开发的“老人专属游戏包”等项目颇受好评,一些精品课程被推广到上海其他养老机构。她获得了“上海市优秀老年社会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护理部干事张昕怡也是一名90后青年,今年福利院封闭管理期间,她和同事全天候待在院内,“我们和老人的交流增加了,更像是一种双向的心理慰藉,对老人的照顾从生理、医疗、心理等方面全面展开,并且会根据他们晚年生活的不同需求,去做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推出创新做法”。
最近,福利院总结工作经验,针对半卧床的失能老人开发的“失能排泄安舒板”,正在申请专利。张昕怡说,护理员每天要照顾老人生活中的相关环节,如果总是全程在旁看护,一方面增加了工作量,另一方面老人也会觉得尴尬。于是,福利院护理部与康复科合作,根据人体工学研制了这件设备,能够提升使用者舒适度、减少风险、保护隐私,“老人使用后反馈都挺不错”。
80后青年黄惠珍从事精神障碍患者的医疗护理工作已有10余年。从卫校毕业时,她没想到自己要照顾的是一群特殊的病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和扶养人,以及低保、因病致贫家庭等特殊困难群体中的精神障碍患者。
黄惠珍供职的上海市民政第二精神卫生中心既是二级精神卫生专科医疗机构,也是为困难精神障碍患者提供托底保障的福利机构。这里收治了330多名不同年龄段的休养员,其中多数人患有精神分裂症,有人从刚成年时来到这里,已在此生活了数十年。
要照顾好这些休养员,护士的责任和压力比在综合性医院工作更大:至少每小时巡视病房1次,做到防冲动、防消极、防走失,时刻关注患者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疾病等。
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黄惠珍很快熟悉了所在病区的运作模式和数十名患者的床号、姓名和长相。现在,她作为护理部主任,也会这样要求新入职的护士,并在工作考核中随机抽查。黄惠珍解释说:“因为有的患者没有主诉或者主诉不清,但我们的治疗、发药和各种活动必须精确。”
“无论去到哪个单位,医护人员都是为人民健康事业奋斗。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包括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这对我们的工作很有引领性。”黄惠珍说。
5年前,上海市民政第二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主治医师、85后青年林培毅,从福建省一家综合性医院调来这里工作。他刚来就发现,这里的患者除了能得到最基础的医疗护理、生活照料外,还能参与各种娱乐康复活动,“虽然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较弱,但有了院内丰富的支持保障体系,在精神症状得到有效控制时,他们对住院生活还是感到非常满意的”。
在林培毅看来,党的二十大精神对于民政医务工作者来说,最主要的实践立足点就是全心全意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今年,他联合康复社工部、护理部为一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开展“点亮微心愿”活动,花费很多心思联系到患者最想见到的养父,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他前来参加家属俱乐部活动。得到养父的看望之后,该患者的情绪明显好转,病情较为稳定。
林培毅说:“虽然医学诊疗是对抗疾病的主要手段,但每名患者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辅助的康复手段也非常重要。这是我们在精神科传统治疗的基础上,推出多种非药物治疗康复项目的目的和意义。”
近年来,上海市民政第二精神卫生中心不断守正创新,以更先进、更科学的方式照顾好患者,通过开展健康教育,设立了社会工作岗位,把社工理念和跨学科合作融入慢性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中;护理人员发明了安全保护带、防压疮枕等能更好地服务患者的工具,并申请了专利。目前,正在推进的“幸福里”心灵疗愈中心项目,计划将职工之家空间与患者共用,让患者能参加更多职业康复、心灵疗养、艺术体验等活动。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魏其濛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