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哄睡师”能拯救睡眠吗?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2-11-01作者:任冠青

“月入超三万元”“坐拥百万粉丝”“哄睡包月套餐标价1.8万”……最近,“哄睡师”这一新兴职业火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据极目新闻报道,“哄睡”服务一般分为文字语音聊天和连麦聊天两种形式,主要是陪伴客户说话、讲睡前故事哄睡、提供情绪树洞等,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一小时不等,有的店铺月销量可达5万单。

“哄睡师”的兴起,背后是人们不容忽视的睡眠问题。中国睡眠协会发布的《2021运动与睡眠白皮书》显示,中国有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其中80%为年轻人,“睡不好”成为很多年轻人的痛点。

的确,从眼罩和耳塞成为“睡眠刚需”,到打开香薰机制造睡前仪式感,再到手机收藏夹里常备各类冥想、颂钵、白噪音App,盘一盘现代都市人的“助眠装备”,会发现这一清单正越拉越长。对于整夜无眠的痛苦经历,以及失眠给身心造成的巨大负担,很多人也不会感到陌生。应运而生的“哄睡师”行业,是“睡眠经济”不断发展的表现,折射出越来越多入眠困难者的真实市场需求。

在现实中,造成睡眠障碍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报复性熬夜后被失眠“反报复”,可能是夜深人静时焦虑感忽然来袭,开启深夜“网抑云”模式,也可能单纯是因为睡前咖啡喝多了,电子产品看多了,神经兴奋难以入眠。

目前,社会上流行的“对抗失眠攻略”主要是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改善生活习惯,比如作息时间要规律,通过运动助眠等;二是进行心理疏导,帮助睡眠障碍者缓解精神压力,恢复内心平静;三是营造有利于进入梦乡的氛围感,比如伴随舒缓的轻音乐入眠;四是进行专业的医学和药物治疗。

从以上机制来看,理想情况下,“哄睡师”可以在提供入眠环境和心理疏导层面进行发力。而且笔者在梳理相关用户留言后发现,除了声音、故事助眠外,很多人都十分重视“情绪树洞”的作用,有人表示会向“哄睡师”表达失恋后的难过,有人会吐槽朋友的过错,也有人会坦言就业和求学过程中的瓶颈和问题。当这些负面情绪被纾解了,心结被解开了,自然能拥有更为平稳轻松的心态,有利于顺利入眠。某种程度上,“哄睡师”是在发挥着一定的心理咨询功能。

可见,突然火起来的“哄睡师”恐怕不是“一阵风”那么简单,而是有着十分现实的社会需求。尤其是对一些独自在大城市打拼的单身青年来说,他们的生活节奏普遍较快、工作压力较大,有些话也不便与亲友沟通,类似于“情绪树洞”的倾诉渠道是他们放下顾虑、排解压力的一种方式。

当然,要意识到,作为一个新兴行业,目前“哄睡”服务还没有统一的准入制度和职业规范,行业内存在着一些灰色地带和发展隐患。例如,一些店铺会为了吸引流量打“软色情”擦边球;有的“哄睡师”无端被顾客骚扰;还有的“哄睡师”背离服务初衷,一味忽悠客户不断加时续费,让“早早入睡”变成“遥遥无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对此,一方面要加强监管,营造绿色聊天环境,畅通举报渠道,严厉打击色情低俗行为。另一方面,也有必要根据行业特性,确立合理的准入门槛和服务标准。特别是对于“情绪树洞”功能,要鼓励“哄睡师”学习基本的沟通技巧,掌握必要的医学、心理学常识,避免错误地、不负责任地进行情绪误导。

对睡眠困难者来说,尝试通过购买商品、服务的方式进行“失眠自救”,虽然无可厚非,但最重要的,还是要主动了解各类防失眠指南背后的基本原理,明确自己属于何种程度的睡眠障碍,理性选择真正“对症”、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相信在科学方法的介入下,睡眠障碍可以被真正克服,“日日好眠”能够成为更多人的日常。

撰文/任冠青

编辑/黄帅

责任编辑:黄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