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里只有数据,烂剧当然不缺制造者

齐鲁晚报  |  2022-10-01作者:师文静

近日,被观众痛批的都市生活剧《东八区的先生们》在播出平台已找不到,疑似下架。不只是该剧,此前的《我是刘金凤》等剧,也因巨大的内容争议而被下架。国产剧集基本上每年都有“大烂剧”引爆话题,继而被下架处理。综观这些“烂剧”,在内因上,无一不是创作内容出现偏差、内容传播价值不高,甚至价值观严重走偏;而在外因上,可以看出,愈演愈烈的“唯数据论”逐渐成为衡量剧集价值的非常重要的标准,数据深度影响了剧集的创作。

《东八区的先生们》讲述四位男性大学室友毕业后,在各自的生活当中走着不同的路,实现事业和爱情双丰收的故事。这样普通的一个故事构架,竟然在人物设定、价值观呈现等方面处处走偏。该剧播出后,因角色油腻、不尊重女性,以及莫名其妙开黄腔、侮辱女性生理期等话题,多次引发争议,被网友痛斥。有媒体评论为其列出多宗罪:物化女性、宣扬女性拜金、贬低女性的职业能力、污名化生理期、称女性为“万年流血而不死生物”等。这就是电视剧创作上内容传播价值走偏的例子。这是一部整体故事追求积极向上的作品,但一部剧创作者的价值观,往往暴露在具体的情节和台词中,这决定着编剧和导演想要表达和传递什么思想内容。在内容创作上,严重走偏的大烂剧还有《雷霆战将》等。《雷霆战将》中,八路军住豪华别墅、抹发胶,把偶像剧的剧情套路用在抗日题材剧上,该剧播出几集就“雷倒”一大片观众,在潮水般汹涌的批评声中迅速下架。

从《雷霆战将》到《东八区的先生们》《云顶天宫》《极光之恋》等,再到各类口碑低得不能再低的翻拍剧,这些肉眼可见的烂剧频频与观众见面,背后的深层逻辑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唯数据论。某些剧被衡量的标准,根本不是其内容精彩程度、观众给予的口碑评价,而是它的“数据如何”“流量如何”,这部剧出来后能有多高的热度指数、热度值等。但这些数据到底有多少含金量,到底如何深度影响了电视剧的制作生产,值得思考。

比如,《东八区的先生们》作为男性群像剧,这个剧本身就是一个浑身带“数据”的剧。这两年女性群像剧崛起,制作方会以此类推,瞄准男性群像剧;同时韩剧有大爆的同类剧《绅士的品格》等,那么也可以照葫芦画瓢,做一部类似的剧。同样,这部剧在主角人设打造、每个人物承担的话题点、整体都市男女恋爱的话题点分布等方面,也都经过精心搭配和选择,市场流行什么就打造什么。因为有同类女性群像剧作参考,新剧打造出来后如何营销、带话题、获得多少热度值都是有预估的,但万万没想到栽在几句台词和“摸胸”的动作上。

有圈内人士曾表示,播出平台会评估剧本是否符合政策,计算IP价值,预估演员阵容热度或根据数据选演员等,但“剧本的内容不重要”,某些平台给作品定级的标准里,内容不是重要选项。同时,平台依据监测观众喜好的数据,给“项目”提供各种热度内容、剧情设计,有的“强制”编剧改剧本,因为数据就是市场,这个过程中作品的内容呈现、价值导向等并没有从创作源头得到重视,但数据从创作源头就开始影响一部剧。

平台大玩各种数据,热度值、热搜指数、营销流量、全网信息声量等可谓花样繁多,比如一般观众不知道怎么出来的“内容热度值”等数据就五花八门,有多少含金量值得思考。所以,有的时候观众肉眼可看出的“烂剧”,它的流量、营销数据可以很高。《东八区的先生们》流量数据就很高,它有话题量十足的“土味”片段、各类人设、恋爱话题等可以营销。对平台来说,有数据收获远比口碑收获更重要,而很多数据本身不代表剧的口碑、看不出剧的品质,数据只有高低,没有优劣,很多剧“黑红”也是红,劣质剧、狗血剧反而有时候更受欢迎。

出来一部大烂剧就“消灭”一部,下架一部,其实治标不治本,最应该做的是回到创作源头,重视内容生产,让品质、审美而非数据成为衡量一部剧的标准,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