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删掉的人,或许已经不重要

澎湃新闻  |  2022-09-28作者:阳柳

看到“删掉很重要的人是什么感觉”上了微博热搜,我恍惚了一下,以为自己是在看“网抑云”。

因为在微博这样的泛社交平台,很少能看到这种细腻中带着些许emo(丧、伤感)的感性话题。它更适合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一个孤独灵魂的指尖,默默发生,生发出无限惆怅。

不用想,很多人心中“很重要的人”,是与自己产生过情感交集的人,或是暗恋对象,或是拒绝过自己表白者,或是有过一段恋情但最终无法走到一起的前任们。在删除或拉黑之前,也有过内心交战,尝试过种种努力,或期待时间灵药力挽狂澜,或自我催眠“默默关心”就能满足。但最终,在某个时刻,你下定决心,结束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愫,放弃对方,也放过自己。

有个高赞评论说,“所有的前任和喜欢过的男生都被我删了,我控制不了自己胡思乱想,但是我足够狠心。”这大概代表了年轻一代的爱情观:可以“寤寐思服,辗转反侧”,也能接受“爱的代价”,自断念想。对爱情的理性也好,一种不打扰的古典道德感也罢,我还蛮欣赏这种决绝的。它无伤于爱情的崇高和美好,只是让人转而向内寻找一份心安。

也不只是爱情,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情感维系,大抵都是如此。当一方的示好和付出长期不被看到、得不到回应,甚至引发精神内耗的负向反馈,寒心、放弃和释然,只是时间问题。

说来好笑,我唯一一次拉黑好友,并没有太沉重纠结。对方是我的高中同学,那时候,我们都喜欢数学,她语文成绩不如我,我俩经常在一起刷数学题和交流如何学好语文,成了聊得来的好友。毕业后各自兜兜转转,又到了同一座城市工作。有一次,我转发了一篇涉及某企业的评论文章,恰好她先生在那工作。她在文章底下留言,为这家企业辩护。在经过了十几条留言往来后,她微信我,言辞激烈到有些不堪入耳的程度。我失去了交流的想法,拉黑了她。

过了段时间,她又申请加我。我没多想,通过了。但没几天,她又来指责我编辑的一篇文章,完全无视我的解释,自顾自地传授她那一套在我看来既无逻辑又少人情味的说辞,一副“你只要接受就好”的蛮横态度。我想了几天,最终二次拉黑。后来,有同学从中调解,让我加回她,被我拒了。现在,我们仍在一个群里,但零交流。

不得不承认,有些曾经的朋友,终究不能成为一辈子的朋友,情谊也是有保质期的。有人说,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人应该越来越宽容。可在我看来,这话还有下半句:人也会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并不需要那么多“重要的人”,或者说,有些曾经重要的人,会慢慢变得“不重要”,让你删掉的心思大于留恋。最后“删不掉”的,才是真正重要的人。

金庸小说里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恩怨。微信十几亿的用户,构建了一个恢弘壮阔的线上江湖。在这里,大概每时每刻都在涌动着人类复杂细微的恩怨情仇,反映在手指头,就是删好友、拉黑、加新好友、设置“不看Ta”与“不让Ta看”、分组、X天可见,乃至更决绝的关闭朋友圈……据说,已经有2亿人设置了“仅3天可见”。

这些举动背后,是不断成长变化着的人在三观上逐渐分道扬镳,也是人们更关注“本我”看淡“客我”、保护隐私、注重社交边界使然。这并不关乎是非对错,而只是让一些人、一份情,以一种体面的形式,就此别过,好过勉强维系。

(原标题:《夜读|能删掉的人,或许已经不重要》)

责任编辑:李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