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代表风采】张黎明:一路追光 然后成为光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2-09-27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春艳

    国网天津电力配电抢修班班长张黎明越来越忙了。在抢险一线、抗疫现场,站在最前面的是他;带着年轻创客搞带电机器人产业化,追着时代跑的是他;给大学生上党课、谈人生,讲述奋斗让人快乐的还是他……

    不久前,张黎明带着新一代人工智能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及系列创新产品来到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这名党的二十大代表、一线技术工人靠着勤勉钻研成为“时代楷模”“改革先锋”,他的出现本身就是“奋斗改变人生”的最好诠释。

“时代楷模”“改革先锋”张黎明带领国网天津滨海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到滨海新区丹东里小区为百姓查看电表,保障百姓用电安全。李津摄

    35年来,张黎明穿着最朴素的工服,誓做守护万家灯火的“追光者”,如今他也成为别人眼中追逐的光。

    守护满城灯火

    在张黎明的徒弟、全国劳动模范黄旭心中,张黎明就像照亮自己奋力前行的光亮,“为人指引方向,让人充满力量”。

    黄旭是年轻一代电力人的代表,从名校硕士毕业来到带电作业班,每天的工作是爬上高高的斗臂车与10千伏架空线路打交道。

    黄旭第一次见到张黎明是在一场劳模宣讲会上。那时,张黎明刚获评全国劳模,“黎明出发、点亮万家”的口号,一时间成为敲击在每个电力工人心中的战鼓,鼓舞着大家向榜样学习。

    张黎明的父亲是一名管道技术工。从小跟着父亲,张黎明看着一个个国家重点工程从老一辈产业工人的手中诞生。直到自己成为一名电力抢修工,父亲送给他一把扳手,告诉他,“把活儿保质保量干好,是本分。”

    张黎明给自己定下目标——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最难最险的任务他都第一个上。一个夏夜,天津地区遭遇暴雨突袭。当时张黎明正在病房陪伴生病的父亲。紧急抢修的电话响起,父亲只对他说了一句话:“你不要陪在这了,注意安全!”那一晚,张黎明带领大伙在暴风雨中苦干近8小时,抢修任务完成已是次日凌晨1点。

    张黎明擅长把平常事做得不平凡。在日常巡检中,他潜下心练就了电力抢修的“火眼金睛”和事故诊断“一手准”的绝活儿。他把多年来遇到的上万个故障分析梳理,形成《急修案例库》和《抢修百宝书》分享给大家,让抢修效率成倍提升。

    黄旭总觉得,张黎明身上映出很多老师傅的身影。他们默默无闻做着看似简单的工作,一到恶劣天气、危急时刻,全都守在一线,没有一个人后退。正是千万个默默守护,才成就了满城灯火。

    创新永无止境

    在张黎明走街串巷抢修奔走这些年,中国在各个领域都迎来了高速发展,在能源革命和数字革命双重驱动下,国家电网向智能化迈进,对一线电力工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张黎明的徒弟中,高学历青年越来越多,正在读博士的胡益菲是其中之一。在他看来,张黎明对创新的执着和热情,远超很多年轻人,“在一些大家熟视无睹的地方,他总能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带电作业机器人项目就是在日常巡线中诞生的。带电作业的电力工人必须穿着厚厚的绝缘服,夏天刚穿上就浑身湿透,还要在10千伏高压的危险环境下长时间作业。张黎明找来几个年轻技术能手组成创新团队,决心设计自主带电作业机器人,把电力工人从繁重危险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机器人设计的技术含量很高,张黎明因此重用胡益菲这些更熟悉自动化、软件编程的年轻人,让青年的才智在大项目、大平台上尽情绽放。

    一次设计机械臂自主接线的过程中,失败率总是居高不下。年轻技术人员主张换更高精度的传感器提高识别准确度,但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成本。黎明师傅则用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办法:在机械臂末端的作业工具上做了小调整,很快解决了大问题。“很多时候,黎明师傅的点拨一下子让我们开阔了思路。”胡益菲说,这也让他明白,创新不仅要敢想敢干,更离不开扎扎实实的实践。

    “在总书记的见证下,我们的样机顺利完成了搭火作业。”时至今日,张黎明回忆起这段经历仍然激动不已。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视察工作,仔细观看了配电网带电作业机器人操作演示,鼓励大家心无旁骛投入创新事业中。

“时代楷模”“改革先锋”张黎明在滨海新区丹东里小区向百姓发放便民爱心卡,宣讲安全用电常识。李津摄

    此后,张黎明更一刻不懈怠地创新攻坚,持续将机器人迭代升级,目前已实现产业化,在全国20个省份推广应用,产值超过7亿元,累计代替人工作业超过1.7万次。《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导则》成功立项该领域首个IEEE国际标准,填补了配网带电作业领域国际标准的空白。

    张黎明还牵头研发了国内首个乘用车领域多工位自动充电机器人,在全国首个近零碳充电站——津门湖新能源车综合服务中心实践应用。

    “工作是快乐的,创新使工作更快乐。”张黎明常用自己的经历勉励更多年轻人主动创新。如今,黎明创新工作室已经成为培育创新人才的“黄埔军校”。在他的引领下,涌现出63个创新工作室、2000余名“电力创客”“蓝领创客”,迸发出巨大的青春创新动能。

    老百姓的事是天大的事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张黎明。他身边很多年轻人都感慨,为老百姓排忧解难的张黎明似乎永不知疲倦。

    2021年7月,河南遭遇连续暴雨,张黎明星夜兼程率队援豫抗汛,连续10天高强度不间断作战,兑现了他对河南父老乡亲许下的诺言——“电不通,我们绝不撤”。

    胡益菲记得,抵达郑州时是凌晨3点。清晨7点,张黎明就出现在抢修现场,带着大家逐一排查故障,一直干到深夜12点。

“时代楷模”张黎明为社区居民开展电力设备隐患排查(李津摄)

    当地老百姓听说天津电力的张黎明来了,一直等在抢修现场。一次紧张的抢修持续到凌晨1点才结束,他心里惦记着另一个小区还没通上电,“那里住着很多高龄老人,我必须去看看。”顾不上休整,张黎明连夜奔赴现场排查。第二天一早,那个小区恢复了供电。

    那一次,黄旭也带着另一支抢修队同时奋战在郑州的大街小巷。他与黎明师傅有短暂的相遇。那天已是深夜接近12点,黎明师傅累得坐在马路边,身旁满是散乱的砖块瓦砾。

    看见黄旭来了,张黎明微笑了一下说:“(我)血压有点高,歇会儿。”这一幕驱散了黄旭身上的疲倦,他感慨:“黎明师傅在一线干了30多年,获得了那么多荣誉,依然在拼命。他心里装的都是老百姓的事儿。”

    “有这么一个榜样在身边,你就知道自己该往哪里努力。”黄旭说。黎明精神照亮的大路正越来越宽广,路的那一段,连通的是千千万万老百姓的心。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春艳

责任编辑:李立红,惠滢,焦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