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别再说松弛感了

澎湃新闻  |  2022-09-22作者:乔伊

社交媒体上最近又一个词火了,松弛感。

看到这三个字之后,我哭笑不得。之前还在跟朋友吐槽,说社交媒体比如小红书、微博总是喜欢营造什么氛围感打卡、高级脸妆容,现在又是什么松弛感。

我检索了一下发现,原来近期关于松弛感的讨论来源于一个博主分享的一则旅游见闻,讲述的是一家人因为孩子证件过期,妈妈陪着小孩回家没有登机,剩下坐在飞机上的一家人完全没有生气,而是特别平静、顺利地办完托运手续,处理这场意外。最后博主感叹,“这个世界上真的有这么松弛的家庭关系。”

这条动态下面已经转发过万。很多自媒体开始围绕松弛感做文章,有讨论“亲密关系里,女生应该松弛一点”;也有讨论说,“不要那么用力的生活,不要那么卷,松弛感才是最高级的一种生活方式。”

更夸张的是某电商平台居然还有松弛感穿搭、松弛感妆容教程。看到这些扑面而来各种商家的营销套路,我不禁纳闷了,如果松弛两个字还要这么费劲去学的话,那还叫松弛吗?那这不叫窒息么?

我一点也不喜欢社交媒体上,大家围绕松弛感三个字的讨论。有一种浓浓的说教味儿,仿佛在指责我身边那些正在努力生活、认真工作的年轻人,“你的努力、认真是不值得一提的,你太紧绷了,生活得很用力,这样多累。”

看到这些言论,我真的有种“你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不是说松弛感不好,而是在我看来,人生时而需要紧绷,需要松弛。刻意要求我们这些拼尽全力生活的人保持松弛,反而成为了一种压力。

比如我自己,一路通过读书,从安徽三线小城市来到上海读研究生。毕业后我26岁,才顺利找到人生第一份工作,完成社会意义上的独立。

工作前两年节奏还是比较快,慢慢适应后,我才时而会感觉松弛一些。这种相对松弛的状态是指终于有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去体验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比如定期去旅游、见朋友、写些自己想写的文字。

说实话,我目前很享受自己的生活状态,比起刻意强调所谓的松弛感,我反而更想追求生活中的一种向上的生命力,比起松弛感,更有力量。

我的好朋友胖粒身上就有一种非常野性、旺盛的生命力。她旺盛的生命力就像她本人一样,有着标志性的爆炸头、毫不掩饰的笑声。

去年10月,在她选择离开上海去北京继续做她热爱的写作工作时,我曾和她有过一次长谈。在聊天过程中,她频繁地说起,“我不要在我的舒适圈里待着”“我要跳出来”“我还可以更厉害。”

我和她相识五年,她曾跟我提起过她是怎么从一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一步步考上中山大学的研究生,不断通过学习向外走的经历。

高中时期,胖粒就读于湖北恩施当地一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她的描述里,当时在职校读书,意味着以后只能去家乡附近的城市打工生活。“我是踩在脚底下的人”,她说自己没有一刻不想往外走。

2011年夏天的末尾,胖粒拿着妈妈给她的3000元钱,决心继续考大学、要读研究生,谁阻止她的想法,她就摆脱这些人。

8年过去,2019年,胖粒从中山大学毕业来到上海一家非虚构写作室工作,我和她在上海首次相聚。她依然保持着时刻紧绷、奋斗的姿态,看起来随时可以去往更广阔的世界。

我问,“今天的生活是你想要的吗?”她说,“今天?我的今天是怎样的?不过就是一个通过读书往外走的大学生而已。”

我们又聊起她喜欢的作家池莉,胖粒笑着自嘲,说池莉笔下描写的中年人,烦恼都是淡淡的,“不像我,随时处在命运的悬崖边。”她可从来不谈什么松弛感,一听到别人在她面前说松弛两个字,可是会直接怼两个字“荒谬”!

我很羡慕她的生活态度,觉得她身上的生命力和冲劲在当下是难能可贵的。她也有松弛的时候,比如会定期安排自驾游、带着家人朋友旅行。不过这种松弛感是她在努力之后,找到了一个既能保持前进又不会太累的生活方式。    

所以,那些口口声声要求别人应该松弛一点的人,你有过那么勇的生活经历吗?不要再过度吹捧松弛感了,追求一种所谓松弛感的生活方式,可以成为我们奋斗的目标。但是追求人生理想的过程就像跑步,很难做好表情管理,也很难保持从容优雅,咬牙紧绷一下往前冲才是正确的姿势。

(原标题哦:《夜读|能不能别再说松弛感了》)

责任编辑:李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