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2-08-07 00:20
青年眼·校媒FM|在漫长的假期寻找早起的意义

中青校媒记者 陈宇龙 汤米琪 穿着短袖,坐在开足了冷气的房间里,喝着冰镇过的气泡水,手指在手机上偶尔滑动。这是我想到在家里过的暑假时,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今天看到学校公众号发布的一篇推送,『假期已过半』几个字让人有一种暑假即将要结束而我什么事情都还没有完成的不安感。 从上大学开始,我总是熬夜更多,要么熬夜赶作业、写论文,要么熬夜看电影看剧。起得最早的时候,可能就是一周中那几节早八课了,相比于中学时期六七点就要开始晨读时的早起,已经算不上什么。 “早起”,这个让人听到就头昏脑涨想耷拉着眼皮再多睡一会的词汇,想必大多数人都不想与它有关。然而在时间充分自由的暑假、完全没有早起限制的假期,我却发现,大多数人并没有放任自己,而是在努力寻找着“早起的意义”。 早起是一种仪式,也是一种选择,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种能力。选择了早起,就是要与迟迟未有的行动、还没有做出的改变,与懒惰、拖延做一次决裂。 也是在这个暑假,才清晰地认识到,大学生的暑假也并不轻松。在考证与考研的路上,早起的意义就显得愈发清晰起来。 都说这届年轻人都在“间歇性摆烂,持续性奋斗”,我想,持续性奋斗是肯定的,也希望我们都能在这个假期遇见更好的自己。

责任编辑:曹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