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从河北钜鹿宋城说起,240余件文物讲述国博考古百年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2-07-01作者:蒋肖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今年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创建110周年,国博考古已走过百余年春秋。1921年,几乎与仰韶遗址发掘同时,在河北钜鹿开始的古城发掘,揭开国博考古的序幕。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的“积厚流广——国家博物馆考古成果展”,于7月2日起向公众展出。

展览海报 郭青 张春雨/供图

展览内容涉及国家博物馆百余年来主持或参与的约70个考古发掘和调查项目,从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到清代水下沉船发掘。240余件考古出土代表性文物,展示百余年来国博考古不断开拓进取的历程和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展厅入口 余冠辰/摄

展品包括江苏省泗洪县韩井遗址出土的距今8500-8000年的炭化稻、甘肃礼县大堡子山遗址出土的反映秦国早期礼乐制度的秦子鎛、甘肃甘谷县毛家坪遗址出土的目前考古仅见的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作器——子车戈、钜鹿宋城出土的宋代青白瓷瓜棱式执壶,还有“南海一号”“华光礁一号”“碗礁一号”等沉船出水的外销瓷器,以及迄今所见地球历史上最大的骆驼——金远洞巨副驼的骨架等。

展厅内部 余冠辰/摄

20世纪20年代,现代考古学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主持发掘河南省渑池县仰韶遗址,被视为中国考古学的开端。同年,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前身“国立历史博物馆”委派裘善元等人前往河北钜鹿(今河北省巨鹿县)发掘宋代古城,开我国历史考古风气之先。此后数年,又相继在河南信阳、湖北枝江开展古代墓葬发掘。

钜鹿宋城 余冠辰摄

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博考古以田野考古为主,后陆续开拓水下、遥感与航空摄影考古领域。国博考古先后主持山西垣曲古城东关、南关商城,河南渑池班村,江苏连云港孔望山,山西绛县周家庄、西吴壁,江苏泗洪韩井,陕西宝鸡吴山,河北康保兴隆等遗址田野考古工作;组织开展南海一号沉船遗址调查、平潭碗礁和大练岛一号沉船遗址发掘及全国沿海水下文物普查等水下考古工作;开拓实施河南洛阳汉魏故城、内蒙古赤峰古城址等区域的航空考古调查工作;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组织实施三峡文物保护,努力从陆地、海洋和空间不同维度找寻中华灿烂历史文化的物质遗存,探索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

展览呈现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北9展厅。

责任编辑:郭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