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选择国科大?学姐想对你说

中国科学院大学  |  2022-07-01

编者按:穿越时光,八年前,申姣因科学梦想选择了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成为国科大首届本科生。如今,她已经成为2018级免疫学专业的博士生。三段式培养模式、学业导师制、双班主任制等特色科教融合培养,让她的专业知识和科研实践得到长期沉淀。成长,蜕变,走的每一步都算数。她写下《写给八年前的“我们”》,与正在填报高考志愿的学弟学妹们分享。时光荏苒,无悔青春。在国科大,从青涩懵懂,到成熟自信,新的征途刚刚启航;前路漫漫,国科大的故事,期待你来续写。



2018年,申姣本科毕业


2020年,博士生阶段的申姣在做学术报告



亲爱的弟弟妹妹们:


你们好。首先恭喜你们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考试之一,接下来的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而此时的你们应该满怀喜悦,经历着人生中另一个十分重要的抉择:报考哪所大学。


尽管不能用我的经历向你保证,选择了国科大,就能在本科期间发表顶级期刊文章,多少年之内做出杰出成果。我无法告诉你们选择这条路会得到怎么样的结果,也不能够影响你们选择。


但是,我可以讲讲我的故事:我在国科大收获了什么,是什么样的经历促使我写下这些文字。




2014年夏天,我毕业于陕西省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听完国科大陕西招生组袁鹏和孟繁东老师的招生宣讲,我报考了国科大,并有幸成为国科大的“黄埔一期”:招收的首届本科生。


写下这些文字时,我已经成为国科大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生物物理所”)研究员傅阳心/彭华组的一名博士生。此时的我,正在为自己人生中的重要学术论文而忙碌。此时的我,再回头看向八年前那个青涩又懵懂的自己,觉得自己作为一个“过来人”,可以向你们讲讲这几年我的选择与收获。


国科大是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它让我变得坚强、自信、勇敢,为我描绘出了一个不平凡的人生,让我遇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自己。


时间啊,过得非常非常快,记得八年前的我穿了一个背带裤,像极了一个刚初中毕业的小孩儿,在北京西站坐上了国科大的接站车。司机师傅还热情地招呼我,问我是“送哥哥还是送姐姐,等我高考的时候,想不想也报考国科大”。


本科生常驻的玉泉路校区,面积不算很大。标志的草坪和礼堂后面,是一眼能望到头的教室、食堂和宿舍。教育学者梅贻琦曾说过:“所谓大学之大,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也许会有同学觉得,小校区会缺乏大学应有的文化和氛围,而我恰恰相反,这样的距离反而给了我一种“高中时代”的感觉,让我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几分亲切感。


这种“高中时代”的亲切感,不仅体现在校园里,也体现在学习与生活上。教学是小班制,同时还会搭配学业导师与双班主任(科学家班主任与青年班主任)。大到科研方向的选择,小到生活中的困难,都可以和老师们倾诉。


我相信你们中有很多人像我一样,在上大学前从来没有离开家独自生活过,而这些“学术大牛”像对待自家孩子一样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照顾,帮助我完成了从高中向大学的心态转变。


初入国科大


而“大牛”们提供给我的帮助,远不止这些。


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国科大在三段式培养的第一阶段不区分专业,让本科生夯实数理基础。 因此,当各省市尖子生会聚在一起,几乎所有人的选课标准都是“最高难度”“院士授课”。


而事实上“最好的”,并不见得是最适合自己的。比方说,我的专业是生物科学,相较于数学专业的同学,需要更偏应用的知识。如果一味地追求“高难度”,不仅增加学习负担,过于理论地学习也不利于未来的科研中活学活用。


怎么样选择最适合自己未来科研方向的课程,成为我们进入国科大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庆幸的是,国科大为每个本科生配备的学业导师都会参考选课结果,为我们提供重要建议,帮助我们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课程。


我的学业导师中国疾控中心主任、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国科大存济医学院院长高福院士,彼时正在塞拉利昂抗击埃博拉病毒。回国后高老师一结束隔离,就向我们讲述他“与病毒面对面”的故事,同时也细致地询问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让我不禁感叹:不愧是最无畏的科学家。



如果说学业导师是我初入大学航行路上的灯塔,那么科学家班主任和青年班主任便是我的小船船长,给我支持与鼓励,引导我前进。


那时,我的科学家班主任、时任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所长徐涛院士,经常带我们参观各类实验平台,鼓励我们选择感兴趣的实验室进行实习。


大三时,很多同学都在为深造做准备,而我对未来感到迷茫,不太明确自己青睐的科研方向,更不明白该去哪里。徐老师知道后,开车到学校找我,面对面给我详细地介绍相关研究方向,耐心地听我描述自己想要的科研生活,给我点对点地讲解契合的实验和课题组。


作为我本科四年的科学家班主任,徐老师对我们学习和生活上的关怀无微不至,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2018年本科毕业时,与徐涛老师合影

徐涛老师给我们的寄语


对于刚刚结束了18年寒窗苦读的你们来说,可能还不太确定未来的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从事什么样的事。我想告诉你们的是,在不知道做什么事情是对的时候,请务必告诉自己,只要不讨厌它,那可能就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不要害怕犯错。国科大为我们每个本科生提供了自由转专业机会。我希望你们能勇敢地去选择、去尝试、去从来没有涉足过的方向,踏出舒适圈。


我知道,你们中不乏有一些很优秀很优秀的学生,因为怀揣着成为科学家的梦而选择了中科院、选了国科大。但一旦踏入了大学校门,你们的过去都将成为历史,不要过多沉浸在过往高光时刻,也不要让高考分数成为从今往后唯一可以炫耀的一件事。大学更多强调的是自学与主动学习,国科大自然也不例外。在学不懂的时候,戒骄戒躁,多尝试、多交流、多学习,从最细节处钻研。


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访学交流


坦然地说,科研并不是一条最安稳、最保守的路,也并不是一个适合每个人的选择。请仔细考虑好,是否愿意在这条路走下去。


200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感慨:“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而在2014年,时任中科院副院长、国科大校长丁仲礼院士在接受访谈时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努力来真正切实地回答‘钱学森之问’。”


与丁仲礼院士


在我看来,科研是象牙塔是“冷板凳”,意味着你们没有大把时间打游戏、逛街,可能需要你周末到研究所实习,还需要习以为常地读文献、做实验。如果耐不住寂寞,或者是无法静下心来研究,那么很可能就会半途而废。当然,国科大校园里,还有丰富多元的社团文化,等待你来体验。


作为中国科学院“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任务的重要承担者,国科大提倡的是“本硕博贯通培养”,如果你们的目标是本科毕业后就业或者报考公务员等,那国科大对你来说,可能并不是一个好选择。


成功的路有很多条,科研并不是其中最稳妥的一条,但在我看来,一定是最有意义、最难忘的一条路。我相信,每个报考国科大的同学,都有一个成为科学家的梦,可能目标是处理芯片设计,解决“卡脖子”关键技术;或是成为一名天文学家,用“中国天眼”搜寻一颗新的星星;又或是成为一名免疫学家,研发出一种安全有效的抗癌药物,解决困扰人类多年的疑难杂症......当你们投入了自己的好奇心,不断地循着前人的足迹探索、钻研,终于得到答案的那一刻,这种纯粹的成就感无与伦比。


我相信优秀的你们,除了国科大外,肯定还有其他的选择。对我来说,遇见国科大,遇见这么多优秀的老师和同学们,是我人生的高光时刻。我衷心地期待热爱科学的你们,加入国科大,到时候,再来听你们讲讲和国科大的故事。

责任编辑:曹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