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同行25载,顺港两地携手写下多少传奇?

央广网  |  2022-07-01

央广网顺德6月30日消息 “理想一起去追,同舟人誓相随!”一曲悠扬的《狮子山下》,不仅激励了无数香港人奋发图强,也成为粤港澳三地同舟共济的真实写照。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25年弹指一挥间,依靠工业而兴的广东顺德,与香港之间留下了太多回忆:从合资办厂到赴港上市,从支持家乡建设到湾区共建……

近日,央广网记者独家专访香港顺德人联会主席、顺德区内地港人联谊会主席杜半之,在光阴的故事里,回溯25载风雨同舟路,细数血浓于水的悠悠乡情。

杜半之接受央广网专访(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摄)

风从海上来

顺德与香港一衣带水、血脉相连,早在百余年前就往来密切。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定居港澳的顺德乡亲约有30万人。

一处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一处是制造业重镇,两地之间的经贸合作,可追溯至改革开放之初。

当时,顺德领风气之先,建成全国最早的“三来一补”企业之一——容奇镇制衣厂(“大进制衣厂”前身),被认为是顺德从农业经济迈向工业经济的转折点。资料显示,当年只有300人的大进制衣厂,成立一年就赚了20万美元,轰动一时。

容奇镇制衣厂生产车间(央广网发 黎尔宽摄)

除了服装产业,顺德的小家电制造业也在蓬勃发展,而带动这股风潮的领头羊之一,就是曾连续10年出任香港顺德联谊总会副主席、在业内有“风扇大王”之誉的翁佑先生。

大批在港顺德乡亲回乡办厂,是贯穿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火热景象。这一阶段对香港与顺德都意义重大——对香港而言,顺德是其产业发展的重要腹地;对顺德而言,来自香港的资金、技术、设备及工作机会,为其自身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和哥哥办了一家合资企业。公司总部在香港,工厂就在顺德。”据香港顺德人联会主席、顺德区内地港人联谊会主席杜半之回忆,由于哥哥对家乡情况熟悉,主要负责工厂管理事务;他本人则负责市场和技术。

“顺德政府工作人员非常热情,给了我们很多帮助。对于合资企业,当时在政策上也给予了税务等优惠。”杜半之说。

类似杜半之这样通过“兄弟班”模式合作办企业的案例不在少数。在他看来,相对于“来料加工”,这种模式更为扎实,让生产资料、生产技术真正得以沉淀在顺德本地。

值得一提的是,1993年-1997年期间,曾在国内引起大讨论的顺德产权改革,也是顺港两地同胞齐心协力、共同担当的见证。

1993年,顺德华宝集团转制,在全国范围内引发“靓女先嫁”还是“丑女先嫁”之争,由翁佑先生创建的香港蚬壳电器,便是这场争论中关键的“婆家”角色。

争论扰扰攘攘,直至1997年11月方才止息。当时《人民日报》连续刊发三篇关于顺德综合改革的系列报道,将顺德产权改革定调为“走出了一条非特区的改革探索之路”,终于为这场争论画上句号。

那一年,顺德还赴北京举办了“顺德名优产品北京博览会”及“顺德品牌发展高峰论坛”,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顺德人民、在港顺德乡亲合力创造的发展成果。

打通新“链路”

1997年香港回归后,两地民间往来更为便捷和频繁。此时的顺德,已形成了相对完备的制造业体系,与服务业发达的香港,在旅游业、物流业、商业、会展业、金融保险业、信息咨询业等方面,展现出了广阔的合作前景。

据顺德区经贸部门公布的数据,2007年在顺德发展的港资企业已有超过一千家。彼时的香港成为内地最大的外商投资直接来源地和内地企业最大的境外融资中心。而在国内乡镇企业中,最先尝试在香港金融市场融资的,正是顺德企业。

早在1996年,科龙电器(海信家电前身)在香港联交所上市,融资12亿元,成为全国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乡镇企业。除了获取融资外,杜半之认为,赴港上市对民营企业的规范化经营也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坐落在广东顺德的全国规模最大的电冰箱生产基地(央广网发 顺德区委宣传部供图)

据顺德经科局统计,截至2017年7月,顺德香港上市企业共计9家。当时为推动企业在境外上市,顺德明确企业在区政府认可的境外证券交易场所,实现直接上市或间接上市,一次性可获得200万元扶持。而除了区级的扶持,顺德各个镇街也都有资金扶持。

进入新千禧的第一个十年,内地互联网成长迅猛,电商、跨境电商也随之蓬勃发展。2015年,位于顺德北部片区的国通保税物流中心顺利通过国家四部委联合验收并封关运作,成为佛山地区首家获批的国家级B型保税物流中心。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顺港同胞合资的企业出现了一个新的趋势:越来越多原本设在香港的公司总部迁到顺德,从生产到销售,均在顺德本地完成。原本由香港方面承担的对接国际客户、拿下海外订单的功能,现在通过国内展会、跨境电商已经能在顺德实现。

杜半之认为,这个趋势的出现,使得在港顺德同胞与家乡的连结更加紧密。许多港商不再像过往一样频繁地在内地和香港之间“两头跑”,而是扎根顺德、安居乐业,“也有越来越多年轻的香港创客看好顺德发展,前来发展跨境电商等新兴业务。”

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香港青年陈卓谦,就在顺德走通了跨境电商的链路。响应国家碳中和号召,他创立了驰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聚焦于新能源电池的研发、生产,并通过亚马逊等平台推向海外市场,目前年销售额超过千万。

大湾区 大未来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公布之后,顺德以建设广东省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验区为契机,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构建与港澳协同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凭借雄厚的产业基础,顺德大力引进了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项目,并通过对接港澳创新资源,着力打造大湾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高地。碧桂园旗下的博智林便是其中的代表。

博智林联合研究院与香港科技大学的互动紧密(央广网发 博智林供图)

自2018年成立之初,博智林即与香港科技大学成立了“香港科技大学-博智林联合研究院”,形成“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资源互通、成果共享”的校企合作新局面。

截至目前,双方已达成校企科研合作项目13项,其中7项已顺利结题验收,6项在研推进;同时,为培育颠覆性技术、首创技术,双方共同启动了第一批共4项前沿探索项目,就未来前瞻性技术发展进行研究。

此外,博智林还积极发挥科技企业产业优势,协助香港科技大学同学开展实习实践、接待香港科技大学来访学生,向其展示建筑机器人、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建筑技术等的应用场景,也为香港创新人才更深入地了解顺德提供了更多机会。

为了给来顺创业的港澳青年提供更多支持,2019年,顺德主动谋划建设港澳城,依托顺德客运港、顺德新港和深中通道,将顺德中心城区东部20平方公里区域与均安镇80平方公里区域统一规划,打造粤港澳协同合作发展区,推动两地青年的协同发展。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顺德于2018年开启了一项新改革,工业项目施工许可证最快能在11个工作日内获得,房建类建设项目最快能在21个工作日内完成(以下简称“1121”改革),从“减、放、优”三方入手,打造“审批最少,流程最短,服务最优”的特色营商环境。

面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顺德当前正通过“以水兴城、以城聚才、产城融合”,全力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其中,就包括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提升中心城区整体形象,完善人才引进、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

顺德区举行庆祝建党101周年暨香港回归25周年徒步活动(央广网发 顺德区委统战部供图)

筑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多措并举之下,越来越多香港青年来到顺德创业、就业。

对于扎根顺德发展的香港年轻人,杜半之表示充满信心,并建议他们加深对顺德的环境、文化、政策的了解,同时还要不断学习思考,积极通过各类渠道去提升对自己所处行业的认知。

“我们作为香港回顺德创业的‘创一代’,大多数都已经退居幕后。希望我们的孩子们以及更多年轻的香港创客能够回到顺德,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嚟顺德,一定得!”在香港回归25周年之际,年逾六旬的杜半之给出了衷心期盼。

策划/采写|王雪薇

通讯员|韦洁燕

图片拍摄|官文清

海报设计|李诗(实习生)

鸣谢单位|顺德区委宣传部 顺德区委统战部

责任编辑:董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