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莱维特谈基础研究和产研合作

复旦大学  |  2022-07-01


75岁的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复旦大学复杂体系

多尺度研究院荣誉院长

迈克尔·莱维特教授

从未停下科研和教学的脚步


他线上指导学生开展蛋白质结构预测

并受邀为复旦学子作线上报告


日前,莱维特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科研不停歇,线上指导显成果



“虽然不能见面,但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的同学们在科研上非常刻苦,我对他们取得的成绩感到非常满意,”近期,莱维特始终坚持为学生开展线上教学。

 

作为蛋白质结构预测领域最早的开拓者之一,半个多世纪以来,莱维特不断深耕该领域。近期,他与马剑鹏院长所带领的蛋白质结构预测课题组努力克服各种不便,成功发现了能提高蛋白质侧链建模效率、加强药物设计能力的新方法。目前课题组已经提交两篇相关论文,正在接受同行评审。

 

2018年,在复旦的诚邀下,莱维特作为上海首批高峰计划人才,远渡重洋来到上海、扎根复旦。

 

“上海是一个历来对外籍人士开放的城市,作为一个不会说中文的人,我在这里过得很舒适。复旦大学有着聪慧的学生和悠久的传统,很多因素共同决定了我的选择。”莱维特说。

 

随后的几年,通过对研究生进行面对面指导、为本科生开设通识教育课程,莱维特将自己在模拟生物系统以及蛋白质分子、DNA分子方面的开创性研究与教育理念带来了复旦,同时也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型人才。

 

基础科学的发现就像在买彩票



近期,除了线上密切指导课题组学生,莱维特也积极鼓励广大的年轻学子从事基础科学研究。5月8日,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联合举办聚合讲坛第九辑特邀学术报告,莱维特应邀做题为“重大的基础发现需要开放的基础科学”的报告,吸引了逾万人次观看。

 

“虽然我的研究促进了抗体设计和药物研发,但这不是我的主要科研目标,我更希望在基础科学方面做出贡献。”莱维特一生都专注于基础科学研究,他认为,基础科学应该是指那些让人无法预测、意想不到的新发现,也呼吁大家积极尝试那些看似疯狂,但或许能带来重大突破的科研点子。

 

莱维特说,一个基础科学领域是否能对实际应用做贡献是未知的,不应该阻止科研人员对“看似没有效益”的基础科学设限。有计划地开展科学研究很重要,但不讲求变化的计划反而会拖后腿。基础科学的发现就像买彩票,无法进行计划和预测,但如果多买几张“彩票”,就更有助于得到一流的科学发现。他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加入科研道路,不同团队也可以通过不同平台甚至社交媒体开展合作研究,让科学更为开放、更可触及,不对研究领域做任何限制。

 

基础科学的人才培养和应用实践



剑桥大学医学研究委员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是莱维特学习和生活了多年的地方,这里诞生过28位诺贝尔奖得主,莱维特认为,这个实验室成功的秘诀除了充足的科研经费和扁平化的管理制度,还有小组制(每组5人左右)的研究模式。朋辈压力会让大家变得更积极上进,都想让自己的下一篇论文更好。同时,“跟对老师”很重要,他提到诺贝尔奖背后存在着一种导师机制,许多诺贝尔奖得主都曾是往届诺贝尔奖得主的学生,而他们自己的学生中又会出现诺贝尔奖得主,最长的“诺贝尔奖得主链”中有8位得主,一代代接力,整个时间跨越百年。

 

在大力倡导基础科学研究之外,莱维特也很重视科学的应用实践以及校企合作。“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我作为科研人员能更深入了解自己的研究兴趣,在应用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科研实力。”他说,经营一家成功的科技公司,并不比在学校里开展科研容易,学校和公司要相互尊重、携手合作,而且学生在科技公司实习时能学到很多产业方面的知识。他很看好中国企业的科研潜力,认为中国企业充满想象力,经常迸发“金点子”。

责任编辑:曹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