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丽莎:名校毕业曾在央企做金融,为何回到高校教思政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2-06-30作者:孟佩佩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孟佩佩


不久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付丽莎送走了自己教过第一批00后学生,她的寄语是“但行前路,莫存顺逆”。

4年前,刚入职成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的付丽莎,恰好遇到了这批00后大学生进入校园。她坦言,“刚开始会比较怵00后,因为江湖上有很多他们的传说”。第一堂课,一名00后学生就对她发出了“灵魂拷问”:“你为什么要教思政?”

很多学生对她的职业选择十分感兴趣。她在北京大学读了经济学本科和金融学硕士,在央企工作两年后,又考到清华大学读心理学博士。付丽莎笑言,自己“爱折腾”,最后选择成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是一次“美丽的意外”。

付丽莎在大学期间就辅修了心理学双学位。对于经济学的主课高数等,她会坐在倒数或中间靠后的位置,但心理学课程她都会坐在第一二排,“离老师最近也能够随时交流”。

可即便再喜欢心理学,本科毕业时,付丽莎还是没勇气转专业。“那时考虑的现实问题是金融专业更容易就业”。硕士毕业后,她在一家央企从事金融风险管理工作。

从学生身份切换到职场人,付丽莎遇到了从未体验过的“难关”,也是大学课堂里并没有教过她的“新知识”。

“就业后遇到的困难,其实更多的是和选择有关系,对自己的工作似乎有一些不满意,但又不知道哪里不满意。职场和大学不同,很多时间也许不是在做案头工作,而是要处理人际关系。”付丽莎回忆,在央企工作的两年间,是她最瘦的时候,脸上甚至冒出很多痘痘,“我青春期都没有长过青春痘,我知道那完全是因为上火,真的不知道怎么去工作。”那时候,她在工作中的“师父”不断和她交流、进行开导,直到一年后,她才感觉“渐入佳境”,知道怎样成为一名合格的职场人。

经历了职场的磨炼,反而坚定了付丽莎重返校园的决心。“我还是喜欢高校的氛围,喜欢心理学。我如果不在自己二十几岁的时候试一试真正热爱的专业和行业,等到了60岁的时候可能会后悔。”

她准备考博,又不敢辞职,只能争分夺秒地学习,“每天都要学到半夜两三点钟,第二天早晨6点起床赶地铁上班。午休的一个半小时,同事都在休息,我就跑到卫生间或其他地方背英语,因为当时考博英语太难了。”

就这样冲刺学习了两个多月,她如愿考入清华大学心理系。2018年,博士毕业后的付丽莎再次面临职业选择,这一次,她收获了“美丽的意外”:原本计划在高校找一份心理学相关工作或到心理系教课,恰好在面试时遇到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经过长达一周的反复沟通交流,她最终选择“跨界”成为一名思政课教师。

对于这样的选择,付丽莎说:“我很喜欢和学生打交道,在课堂上通过学生的反馈来更新迭代课程带来的愉悦和成就感,是我赚到再多的钱也得不到的。”

4年来,付丽莎从在学校的讲台上教学生,到多次走上央视《百家讲坛》讲述中国航天精神,她在00后学生中“圈粉无数”,成了学生眼中的“网红”教师。许多学生留言评价称,“将哲思融入思政,每次上课都是精神上的升华”“专业课讲出了思政味,思政课讲出了专业情”……

尽管得到了许多同事和学生的认可,但她在刚入职时,还是经历了新的考验。“入职前认真研究过思修课的课本,觉得很有意思,很多章节也和心理学相关,原本觉得很容易上手,但之后才发现,真正讲好思修课太难了。”

她发现,一方面,国家对于思政课要求越来越高,教师教授课程不仅局限于教材,还要不断更新迭代时政新知识;另一方面,学生的期待也越来越高了。

为了当一名合格的思修课教师,付丽莎下了很大功夫。从心理学转换方向,她需要补充阅读大量专业书籍,“我入职第一年读的书,比我读博4年读的书都要多”。她笑称,这样才能站在讲台上“有底气、不害怕”。“我还和学生一起,去听有经验的老师的课,甚至笔记比学生做得还要认真,也会缠着有经验的老师,请他们听一听我的课程,给我提意见和建议。”

在付丽莎看来,做教师是一件“挺刺激的事情”,工作生活中要时刻保持紧张感,“如果备课不充分,站在讲台上忘词了,我会觉得特别难受,因为下面有100多双眼睛看着”。

第一次授课的场景,付丽莎记忆犹新,“仿佛在昨天”。“为了让自己不像一名学生的样子,我特意把自己打扮得比较成熟,印象最深的就是两节课没敢走下讲台,教学督导组老师在后面全程听课,真的手心冒汗。”

从第一学期授课时“准备什么就讲什么,没有时间和脑力自由发挥”,到第二学期会在课上和学生进行讨论互动,甚至冒出一些金句,付丽莎的课越来越有意思了,同学们不仅可以参与她的小调研,还能在课上发“弹幕”。让她最有成就感的是,专业课繁重的学生们留言说,“本打算在思修课上写作业,可一听付老师讲课,又没有完成其他作业”。


责任编辑:许革,王聪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