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牵手科创“红娘”,加速专项成果转化落地!速看这个首批重大成果转化对接会

复旦大学  |  2022-06-27

6月22日,复旦大学与上海科技创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科创”)联合举办的上海市“脑与类脑智能基础转化应用研究”市级科技重大专项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会线上举行。




重大专项辅助管理机构、上海科创副总经理朱民,复旦大学类脑人工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重大专项执行负责人冯建峰,附属华山医院院长、重大专项方向负责人毛颖,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仿生视觉系统实验室主任、重大专项方向负责人张晓林以及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科学技术研究院、上海科创集团、浦东科创集团、海望资本等相关负责人及重大专项项目骨干等参加会议。



针对投资和管理工作、科技成果转化情况进行介绍

朱民


朱民表示,上海科创近年来参与了多类政府项目的投资和管理工作,其产业投资和资本运作坚持与国家和上海市整体战略规划相衔接,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硬科技产业,持续、坚定地进行投入和培育。坚持“投资微笑曲线两端”,在天使投资阶段,发挥创新策源作用,从技术源头出发,深入对接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资本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弥补市场不足。期望能通过此次会议和项目组的交流,为项目科技成果转化和投资合作打下基础。朱民进一步介绍了市级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法中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以及集团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布局和成效。


科研院相关负责人从转化体系建设、赋权改革、许可转让、作价投资、专利政策等方面对复旦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情况进行介绍。近年来,复旦大学在机构与制度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建立了校主管领导负责、各部门分工合作的知识产权管理与运营统筹协调机制,在知识产权管理、赋权改革政策、科技成果转化、兼职人员管理、知识产权运营等方面出台了《复旦大学赋予科技人员职务发明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通过制度创新进一步释放创新活力,给予了科研人员更大的专利转化运营自主权,为科研人员的成果转移转化提供专业化管理和服务,先后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等。


部分参会人员合影


围绕9项成果转化落地意向完成磋商


围绕“人工智能与类脑智能”、“生物医药及智能诊疗”两大主题,项目组和上海科创就首批9项成果转化落地意向进行讨论磋商。 




卢文联



关于混合车辆线路规划系统,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卢文联介绍,团队自主开发全针对零售/快运/配送物流与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中的运输、仓储、调度、划拨、网络、售后等的预测、规划、决策与数据挖掘的智能算法定制系统。基于该算法系统,与上汽人工智能实验室合作开发的物流调度优化系统已应用到上汽安吉物流的供应链业务中,实际零部件进场业务测试中,相比原有人工调度,总里程下降6%,装载率提高4.7%, 车辆数目下降11.5%,调度时间提升高至500倍。团队也与上海富勒科技信息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物流与规划的合作应用,取得较好效果。


薛向阳


对于类脑智能算法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创新应用,复旦大学类脑研究院教授薛向阳表示,团队自主研发了单目二维及三维图像目标检测、鸟瞰图目标检测分类、激光雷达语义分割、车辆轨迹预测、建图导航等类脑智能算法,在一汽红旗自动驾驶改装车上完成了初步算法部署。团队在顶尖会议及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与一汽(南京)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设立联合实验室,开展紧密的产研合作。


张晓林


在仿生双目视觉系统中,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晓林团队自主研发的自动监测及导航方案以仿生双目视觉传感器为主,IMU 等其他传感器为辅,可同时接入多种其他辅助传感器,与当前常见的激光导航方案相比,双目视觉方案具有部署时间短、定位精度高、避障功能全、视觉数据丰富、成本大幅减少等优势。目前该双目视觉传感器已经分别应用于上海地铁的弓网检测系统和半导体产线的自动晶圆搬运机器人。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团队


在3I(intelligent智能的,infrared红外,inspection检测)红外智检成果中,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张勇、颜楠楠项目组团队与国网电力上海公司合作,基于变电站机器人巡检的红外热成像图谱分析,研发智能电网关键设备状态的自动评估方案。研制世界首台电力红外视觉智能检测装置,可智能识别设备、引导拍摄、优化图像质量、快速智能诊断、一键生成报告。2021年,该装置在上海公司1000kV特高压练塘变电站、±500kV华新直流换流站等多个站内一次设备日常运维中,图谱有效识别准确率98%,全过程红外诊断耗时减少约70%,整体工作效率提高3倍以上。



关于全脑计算——构建数字孪生大脑,复旦大学类脑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郑奇宝、教授卢文联团队自主研发完成世界上首个支持生物脑结构、千亿级别神经元脑模拟计算平台,自主开发优化与通讯管理算法,在GPU集群上完成了860亿神经元、总突触8.6万亿的体素与功能柱粒度的全脑模型模拟实验;发展了介观数据同化的数学方法,构建数字孪生大脑,生物脑和数字孪生脑在静息态功能核磁实验数据相关系数为0.87。数字脑系统已开始应用于大脑认知和脑疾病诊疗的数字孪生实验研究,图像评估实验中数字实验与真实实验数据相关性达到0.73。


鲁伯埙


对基于ATTEC技术的药物设计,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鲁伯埙表示,ATTEC(AuTophagy-TEthering Compounds)技术不仅可降解蛋白质,还可通过靶向自噬-溶酶体途径降解包括脂类的非蛋白质类生物大分子,且ATTEC技术也可采取拼接的双功能化合物设计策略,从而规避费时费力的大规模筛选。系列研究成果进入转化开发,进展良好,相关的创新药公司已采用ATTEC技术独创了新型自噬小体绑定化合物。


杨鸣


关于脑影像产品——脑卒中脑影像风险评估软件F-STROKE,复旦大学类脑研究院博士后、脑玺(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鸣表示,F-STROKE软件具有快速地进行缺血半暗带及梗死核心自动定量、缺血病灶脑区定位及侧枝血流量化评估等核心技术,解决了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超时间窗溶栓取栓治疗选择时的影像学定量参考问题。在准确性和鲁棒性上达到或超过了国际多中心超窗治疗研究所用的软件RAPID,已获得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并被国内的MERIT、BASILAR2等大型多中心研究选为影像筛选软件。目前已经在130家以上医院的卒中中心使用,服务了超过20000名急性卒中患者。


王守岩


关于脑与认知功能脑机融合智能调控技术,复旦大学类脑研究院研究员王守岩团队面向脑健康干预与脑疾病治疗,建立了脑机交互智能神经调控算法与建模技术,研发了智能神经调控系统和数字感知与认知干预系统,在脑机接口和神经调控领域建立了从算法、软件到系统的技术专利池,申请发明专利25项、授权发明专利6项及软件著作权1项。“失眠数字疗法”进入大规模人群应用推广与转化阶段;“脑机融合神经调控”技术获得日内瓦国际发明博览会银奖,正在进行无创智能神经调控等设备研发与转化。


王坚


针对帕为app及在线智能评估,华山医院神经内科教授王坚团队研发了帕为帕金森病App慢病管理平台,依托于华山医院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立了“中国e帕联盟”,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集帕金森病慢病App管理和真实世界临床研究为一体的移动网络平台,自从2017年4月上线至今,每年更新改版一次,app功能逐步增加了患教资讯、医患互动咨询、语音定量分析、运动视频捕捉定量分析、帕友论坛等功能模块,用户数和粘度都有显著提升。目前覆盖全国26个省、130余家医院,1.8万多名注册使用者,共60万+次健康宣教视频/音频/文章阅读,9700+段上传的运动测试动作视频,6400+段语音测试音频,1.4万多次咨询。


就捕捉项目转化和市场投资机遇进行探讨


会上,针对以上首批重大成果,市场投资团队逐一对各个项目的核心技术优势、市场化前景、转化模式等进行了交流,并就后续如何更好地促进成果转化落地提出了建议。

复旦大学与上海科创双方就敏感捕捉项目转化和市场投资的机遇,前瞻布局、通力合作进行探讨。


毛颖


毛颖表示,以解决睡眠、脑疾病等重大健康和临床问题为出发点的脑和类脑研究是未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也是市场投资极具价值的一个方向,既要有风险评估的意识,也要有超前投资的意识。这几年,重大专项方向间紧密合作,临床团队解码脑信号,计算生物团队分析调控脑信号,双方合作致力于开发临床智能诊疗产品,市场潜力巨大。下一步,项目组内部还将围绕临床应用转化进一步开展合作,打磨技术向市场转化的能力,一方面从临床的角度提出科学问题,另一方面探索更多算法从基础研究到发挥价值的实用技术和临床应用场景。


义乌研究院建议项目承担单位能设计打造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平台,畅通成果技术的市场化机制,为科技人才在前期扶上马送一程,从而推动科技成果更顺畅地走向产业化道路。义乌研究院作为支持复旦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鼓励科研人员以产业化为导向,整合复旦大学和地方区域优势资源,共同参与建设。 


冯建峰


冯建峰表示,重大专项这几年在科学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下一步,需要在应用场景中,促进成果向上海乃至全国的重大产业领域转化落地。智慧医疗和自动驾驶是人工智能领域应用的两颗明珠,重大专项从理论研究和核心技术源头上持续攻关,积累了一系列成果。希望能通过此次对接会,和上海科创之间形成长效的交流机制,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持续地推动项目成果落地。


上海科创战新项目部总经理王耀表示,感谢复旦大学和项目组精心组织今天的成果对接会,准备了一场丰盛的科技成果大餐。后续科创团队将进一步总结会议交流情况,根据成果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类跟踪,提供成果转化、产业资源协同、投融资等不同形式的服务,促进上海市市级科技重大专项的成果转化推进工作。


据悉,上海市“脑与类脑智能基础转化应用研究”市级科技重大专项于2018年由上海市人民政府立项,复旦大学和张江实验室为承担单位,中科院微系统所、华山医院共同参与。目前,项目组参与研究人员1200多位,国际合作参与的专家70多位,覆盖到国内外近百个大学、科研院所、医院和企业。


项目聚焦建设上海脑与类脑智能领域“一二三工程”(即“一个基础设施,两个核心能力,三个关键支撑”),着力于在类脑人工智能算法、重大脑疾病智能诊疗、类脑智能芯片、类脑智能与工程实现等未来智能科技领域产生重大原始突破,加快类脑智能技术在推动上海产业升级、改善上海民生、促进智能城市发展的新应用,有力支撑上海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智能科技高地和创新发展引擎。



责任编辑:曹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