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时评 | “种星星”的诗意表达为何会引爆网络

扬子晚报网  |  2022-06-27作者:孔小平

电影《人生大事》上映3天,票房已破2亿,口碑与票房齐飞的同时也带来多个热搜。今天,#种星星的人 殡葬师#这个热搜下,出现了很多温暖动人的评论。虽是殡葬题材,这部电影却大胆地用喜剧形式来聚焦中国人忌讳谈论的“死亡”,让人从葬礼这一“人生大事”中感受人情冷暖,体现正视死亡、珍惜生活的积极意义。电影将“死亡”解读为“天上的每一颗星,都是爱过我们的人”,这种中国式的诗意表达,或许弥补了一些死亡教育的缺失。

故事的底色是生活的、温暖的、烟火气的。《人生大事》用一种嬉笑嗔怪的幽默方式,掀开了殡葬行业神秘面纱的一角。笑点部分不低俗,该庄重的殡葬部分也很严肃,两者的中和消解了题材的沉重。

主人公莫三妹(朱一龙 饰),三十多岁,刚出狱,女友跟他分手,靠经营父亲的殡葬店勉强度日,虽是殡葬师,也仅以此谋生,从未思考其中意义。“小哪吒”小文的外婆去世,两人在机缘巧合下住到同一屋檐下。小文不懂死亡,天天哭喊着要莫三妹“还她外婆”。莫三妹的父亲是老殡葬师,深谙死亡的意义,在一波三折的殡葬店过户中,父亲的言传身教让莫三妹对死亡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他也与小文相互救赎,情同父女。在这个过程中,观众们很容易在这一家身上捕捉到自己与家人的影子,并产生共情。

“在死亡面前,你受过的所有伤害都是擦伤。人生除死,无大事,跟随小文的视角,也接受了一次死亡教育。”对很多人来说,关于“死亡教育”,大多是记住了“人死如灯灭”,死亡意味着消逝、黑暗和虚空,让人不安,让人悲伤。而关于殡葬文化,中国传统中用到了“红白喜事”,仔细去思考着四个字,会发现它蕴藏着生死观哲学,生老病死为自然规律,既告慰死者,又宽慰生者。

关于这部电影,网上有很多很温暖的评论。有网友表示,这部电影真挺好,在死亡这个人生最悲伤最痛苦的事情中加入了一丝慰藉。很多人看到电影想起了自己过世的亲人,对他们的离开终于释怀,因为“天上的每一颗星星,都是爱过我们的人,也是我们爱的人”。

死生互为镜鉴,电影将镜头对准死亡,其目的是“站在死亡的终点上,去回溯人生该怎么过”。很多人看过电影后,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新的思考和感悟。有网友感慨表示,主题虽然是死亡,但是完全没有可怕冰冷,通过死亡的故事讲述怎么活着,很治愈。本来最近很焦虑,看完感觉人很轻松,觉得其实工作上的那些小事好像也没多大不了的,应该更开心自在地活着。而这也正如导演所说:在最有生机的地方讲死亡,其实是在讲怎么好好活着。

最惊喜的是,随着《人生大事》这部电影的火爆,“殡葬师”这个冷门又被歧视的职业,被越来越多的人称作“种星星的人”,这真的很浪漫了。这部电影的导演刘江江就曾表示,人生有两件事最不体面,一个是出生,一个是死亡。在这两个时刻,人丧失了所有自主性,完全依赖于别人的帮助,也正因此,接生你的医生和送你走的殡葬工作者,同样是非常伟大的。

多位殡葬师在网上留言称,电影里殡葬师给邻居丈夫发烟,结果邻居老婆怒斥后还让丈夫去洗手,类似画面让他们感触很深,在生活里他们也常常不被理解,非常边缘。还有位网名带有“入殓师”字样的网友发文说,作为一名入殓师,一直以来都不知道怎么给孩子去形容他的职业,《人生大事》上映了,从中看到了自己创业时的缩影,内心五味杂陈,也不免泪流满面。收获最深的就是,跟孩子说,“爸爸也是种星星的人”,这一刻,孩子直勾勾地盯着他一语不发。很多网友留言鼓励,“你们都好棒,都是种星星的人。”

此前,多部讲述死亡的电影都曾以巧妙角度而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比如曾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日本电影《入殓师》,可以看作最著名的殡葬题材电影之一,男主小林原本是乐手,阴差阳错成为为逝者整理遗容的入殓师,从一次次的送别中感悟生命的真谛。

还有前些年大火的皮克斯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用色彩斑斓的画面,载歌载舞的场景,虚构了一个温暖华丽的亡灵世界。在那里,亡灵世界与现实世界通过爱的桥梁相通。死亡,是爱与美好的延续,是一场盛装出席的表演。那些远去的亲人,也可以相聚在一起把酒言欢。电影用天马行空的想象,改变了人们对死亡固有的观念,为我们勾勒出一个童话般的幽灵世界,告诉人们:“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这次《人生大事》的镜头和台词里的死亡一样充满浪漫,朴实又真诚,当莫三妹将父亲的骨灰做成烟花,烟花绽放的那一刻,全场泪流满面,在观众的心灵深处也炸出了一记童话般的绚烂璀璨。“天上的每一颗星星,都是爱过我们的人”,那一刻突然理解了殡葬文化其实是一种治愈文化。

责任编辑:李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