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万人次注册学习,总访问量超500万,厦大这门基础课靠什么被频频“催更”?

厦门大学  |  2022-06-25

你印象中的《高等代数》是什么样?

上过厦大这门课的同学却说是

“享受”“挑战”“治愈”“宝藏”

 

这门课上线后

5年间已有22万人次注册MOOC学习

课程网站总访问量超500万人次

甚至被留言“催更”

 

而这背后是

在国家级教学名师林亚南带领下

5个团队成员,用了近20年时间

来探寻如何上好这门基础课


图为部分团队成员:林鹭(左)、林亚南(中)、杜妮(右)


让学数学从“不适应”到“对胃口”


“自己预习时发现看不明白书上证明的思路。”一位学生曾回忆起,刚入学时曾被专业课的难度和密度打击得很不自信,甚至一度怀疑自己“不适合学数学”。


这门课的教师团队在多年教学中发现,有些数学专业学生 “入学时心气高,对高度抽象、注重演绎推理的大学数学却不够了解”,表露出极大的不适应。


怎么帮?


团队破解难点的第一步,就是重构教学内容。比如针对大一新生“重技巧轻原理”的弱点,细化定理过程,分解证明难点。



对于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团队也在教学重点上做了区分。比如为“强基计划”和“拔尖计划”的学生设置了难度系数更高的“挑战题”,以满足这些高水平学生的“胃口”。


“自助点单”讲解课后作业也是创新教学的一种:老师通过MOOC平台向学生传递题目。学生完成答题后,通过“群接龙”的方式,自行决定要听哪道题的讲解。老师再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结合知识点进行补充和总结。


“我们想把话语权交给学生。”在杜妮老师的课堂里,学生被分成8个小组,自主选题,自助解题,再选出一名代表上台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这样极具参与感、互动性的数学课背后,是教学团队多年的尝试,也让杜妮在第二届福建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从“被动接收”到“按需定制”,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被不断锤炼,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断提高。



要让学生满意,就要先“折磨”老师


熟悉《高等代数》课的人经常会开玩笑说:“这门课的成绩永远是出得最慢的。”这是因为评分细则实在太多了。


在团队设计的教学测评表上,单单“平时成绩”这项的组成就有七个类别之多,各自占比从5%至20%不等。几乎所有的课堂参与、课后学习都被纳入了评价范畴,评分的标准也是细之又细。



每出一份课程试卷,都需要成员们搜肠刮肚般地找题、想题、造题。林鹭老师对每一个出试卷的深夜记忆犹新:“我们常说,这是先‘折磨’老师,再‘折磨’学生。”


不只是成绩,关注的还有每个学生的状态。每周三上午课程结束后,团队成员们总会聚集在一起,专门交流教学情况,探讨提升方法。彼此班级里哪些学生进步快、学得好,哪些学生最近状态不佳、需要多点关注,团队成员们都了如指掌。


这样的集体备课,一坚持就是二十年。


图为部分团队成员在集体备课,右二为团队近年新增成员阮诗佺、陈继勇


被粉丝“催更”的线上课程


“谁遇到高等代数的问题,都可以来这里咨询。”怀揣这样的想法,2003年,团队搭建了“高等代数精品课程”网站,陆续整理上传了以往的教学录像、课程讲义、竞赛试题、课程考卷、考研试题等,同时免费对外开放,并将自己的联系方式公开在网站上,方便大家咨询。


渐渐地,“高等代数精品课程”网站在数学界小有名气。平均日访问量近1000人次,总访问量超500万人次,有95%的点击量来自于校外。越来越多的师生在这个网站上学习高代,隔三岔五就有人来加团队成员的微信。


2017年9月,《高等代数》慕课上线,首期学员就突破1.2万人。原本冗长的教学视频被碎片化、精致化成160个课时,截至目前,已有22万人次注册学习。



“听课一时爽,一直听课一直爽!”“大赞这三位老师,讲课都非常生动,让我有学这门课的欲望。”“如果要打分的话我会打100分!”。很难想象,一门《高等代数》课的教学视频底下也会有人“抢沙发”“催更”,甚至还有学生不远千里来到厦门“面基”。


杜妮至今仍记得多年前,一个“小粉丝”突袭她的课堂时的场景。“当时我在上课,发现有个小女孩一直站在窗外。”下课铃响后,当杜妮走出教室,小女孩一看到她就张开双臂,说:“老师,我能抱抱你吗?经常看您的网课,见到真人我太激动了!”


后来,杜妮才知道,这个学生是特意从广东赶来的。


林鹭坦言,团队曾帮助过不少素不相识的人。2010年左右,一个校外的学生在考研前一天联系林鹭,咨询高代问题。“这件事她一直记到今天,说当年给了她很多鼓励和帮助。现在她已经博士毕业,也成为了一名高校教师,还经常联系,探讨教学问题。”



今年,团队编写的《高等代数》新形态教材出版,这是一种通过互联网,将多媒体教学资源和纸质教材相融合的新模式。


此前,团队还发起并组织了“福建省代数类课程建设研讨会”。用林亚南的话来说,这个研讨会很“务实”。至今,研讨会已举办21届。全省20所高校共1600余人次参加会议,还有许多省外教师慕名前来,学习经验。


谈及团队所取得成绩的缘由,林亚南说,一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做一件事,必能成功;二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带领全省几十号人坚持做一件事,必有成效。


二十年不是个句号。

责任编辑:曹竞